当我老了,当个网红:老年人开启流量争夺
<p class="one-p">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晶晶</p><p class="one-p">65岁的阿木爷爷在网络上走红了两三年,关于他的故事也流传了两三年。</p>
<p class="one-p">故事内容大致是:木匠王德文在网上化身“阿木爷爷”,把榫卯结构中的智慧在短视频中呈现,吸引海内外数千万甚至上亿人观看,圈粉无数。他录制的木工视频有鲁班凳、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小模型、会走路的小猪佩奇、木苹果等,被誉为“当代鲁班”。</p>
<p class="one-p">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越来越多像阿木爷爷一样的老年人的身影出现在流量时代。</p>
<p class="one-p">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是互联网边缘人群,他们懂视频,会网购,精通互联网社交技巧。通过网络,他们通过自己的手艺或兴趣获得关注,感受到价值,甚至实现变现。</p>
<p class="one-p">网络究竟为他们带来了什么?名气?流量?收益?这个重阳节到来之际,我们和几位老年人网红聊了聊。</p>
<p class="one-p"><div align="center"></div>
</p>
<p class="one-p">“阿木爷爷”视频截图</p>
<p class="one-p">“心态变轻松了”</p>
<p class="one-p">叙述者:“阿木爷爷”王德文的儿子王保成</p>
<p class="one-p">我父亲其实就是一个农村的木工老师傅,一个老手艺人而已。要说他木工的技术多么好,技艺多么牛,还真说不上,在全国来说顶多也就是一般水平。只是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让大家认识了。</p>
<p class="one-p">我们老家是山东聊城的。在山东农村,家家户户要盖房子娶媳妇儿是吧,家里都要添个几件套。比方说房子的房梁,家里的家具,衣橱、衣柜、碗橱、床、凳子桌子之类的,早期他就一直靠着木工的手艺,养活了我和妹妹两个孩子。</p>
<p class="one-p">我父亲他其实一直是处于手艺人的最低端,是走街串巷式的最底层的手艺人,给别人干活,谁家盖房子就去人家家里盖,谁家打家具就去人家家里打。</p>
<p class="one-p">2000年左右,西式家居店兴起,现代工厂流水式制作的新式家居进了农家的门,整个现代化的工业时代的到来,对我父亲这种最底层的手艺人冲击是最强的,老手艺人的生存处境又被压缩了,慢慢把他们挤到边缘。本来就不高的收入再次降低,家庭更难以维持。有时候连我们的学费都是父亲借来的。</p>
<p class="one-p">我小时候,他的手艺被村里人认可,很多人跟我说,以后你长大了就跟你爸学木匠吧,有个手艺挺好,能养活自己,能吃饱饭。我那时候年龄小,也没有特别高的想法,就觉得学木匠那也挺好,反正能吃饱饭就行。</p>
<p class="one-p">但是我父亲是制止的。他不允许,他说不会让我学木匠,因为他发现靠当木匠已经养不了家了,要靠借钱来谋生路了。</p>
<p class="one-p">后来那十几年,他再去做木工,顶多就是一个爱好了,手痒的时候做一做,靠它吃饭不太现实。我也想过,为什么有人能在工业时代到来时赶着风口上车,但是我父亲死守着他的手艺做个木匠,后来想明白了,因为有些人注定就是干这个活的。他的思维就停留在这儿了,就是搞技术的,你让他搞推销,他不是搞推销的料,他也不想去搞。我父亲就是这样,让他干个活儿,打个板凳,没问题,但要让他卖出去,他就不擅长。</p>
<p class="one-p"><div align="center"></div>
</p>
<p class="one-p">阿木爷爷</p>
<p class="one-p">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成为了短视频制作人,也就是自媒体人。2017年我儿子降生,父母就来到我生活的地方,广西梧州,通过互联网,我把他的手艺和短视频融合,拍摄了一个制作“鲁班凳”的视频,视频发出后不到一天,就有一百多万的观看。后来观看最多的那个视频,是利用榫卯技术制作的一座小型的木拱桥,在YouTube上播放量几千万。</p>
<p class="one-p">就这么火了。慢慢的会做一些精巧的小东西,木制的苹果,小孩的玩具,木制的拱桥之类的,到现在我们全网粉丝量有500多万,男性居多。</p>
<p class="one-p">粉丝中的年轻人多一些,年轻人的语言他也不太懂,他更关心评论区一些老师傅的反馈,有懂行的老师傅提意见,说这个哪哪做的不好,还是那句话,我父亲他本身技艺并没有多高超,所以他会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会专注于技术层面。也不纠结流量,告诉他说这个视频看的人多,他会笑一笑。如果看的人少,也没什么感觉,下次努力呗。</p>
<p class="one-p">开始有很多活动邀请他去,他也不是特别感兴趣。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农村老头,和木工相关的一些活动,他会感兴趣,想去见见人家的手艺,看看更高超的手艺展现。以前也参加过一些签约公司相关的活动,但现在基本不去了。</p>
<p class="one-p">成了网红,其实最大的变化是在经济收入上,这是最明显的,因为他穷的时间太长,人穷久了,心态会变得很压抑,比如有债务,老是欠别人钱,一直压抑了好多年,但现在减轻压力,债务还清了。以前干点活就心事重重,感觉身上有担子,背着包袱放不下来。现在心态特别好,平常心了,感觉干什么都痛快。原来一直弯着腰,现在终于站直了那种感觉。这是最明显的变化。</p>
<p class="one-p">其次就是周边的亲戚朋友对他的看法。我们出去走亲戚,亲戚家小孩会说,这不是阿木爷爷吗?你那个小苹果给我来一个。他就心情特别好,特别舒服。</p>
<p class="one-p">还有就是普通话,他60岁之前压根没说过普通话。60岁之后,因为火了以后,很多人来采访,包括一些远行,以前哪出过那么多远门?顶多就到过我那儿,到广西,现在又去北京又去上海、三亚的,虽然都是参加我们签约公司安排的一些活动。但这一圈下来,普通话也会说了,虽然不标准。</p>
<p class="one-p">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现在以阿木爷爷的木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很多小朋友的书和教材里有一小段谈到这方面。对于村里一些小孩来说,就会骄傲,“阿木爷爷就我们村的”,成了村里小孩的代言人了。</p>
<p class="one-p">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我说的第一个,经济收入提高了,活得没那么压抑了。</p>
<p class="one-p"><div align="center"></div>
</p>
<p class="one-p">“阿木爷爷”视频截图</p>
<p class="one-p">“也赚到钱了”</p>
<p class="one-p">叙述者:快乐老张,靠吹唢呐吸引8万粉丝</p>
<p class="one-p">我今年69岁,是江西南昌县人,在短视频平台做博主有两年多了。累计收获点赞量122万,粉丝有8万多人。</p>
<p class="one-p">大家如果爱好中国乐器的话,应该能刷到我的视频,总是戴着老花镜,满头白发、穿着衬衣西装吹唢呐或者拉二胡的那个博主就是我。</p>
<p class="one-p"><div align="center"></div>
</p>
<p class="one-p">老张在拉二胡</p>
<p class="one-p">我是一个种田为生的乡下人,来自江西省南昌县,吹了一辈子唢呐,活了马上七十年,五十多年都在吹唢呐。</p>
<p class="one-p">我爸爸、爷爷都是吹唢呐的,他们在旧社会就吹唢呐,靠这个吃饭,所以后来把唢呐传给我。我是1953年出生,从1966年开始在家里学吹唢呐。</p>
<p class="one-p">读书后,在学校里搞文艺宣传,也学吹笛子。吹笛子我没有师傅,是自学的,没有老师教我,学校里面有人会,我就跟着人家后面慢慢地学。</p>
<p class="one-p">大概1977年,我进入专业的唢呐乐队,在乡下,谁家有喜事,比如结婚,庆生,搬新家等,都请我们去人家家吹唢呐,热闹热闹。我跟我妻子两个人是一队,我记</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