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业深度报告:秸秆高值利用或掀起第二次“页岩气...
突破“原料瓶颈”刻不容缓
当人类开始追求碳中和,物质生产的舞台上生物质产业链必将成为主角。根据全球三大经济体的生物质产业链发展规划,到 2030 年预计全球至少 20%化工品被生物质产品替代(OECD 预测),对应市场空间8000 亿美元;我们按照高值产品均价计算,对应市场规模 2.8 亿吨产品;假设原料全部用玉米,且单耗按统计下限计算,需要 8.4 亿吨玉米;2020 年全球玉米产量为 11.6 亿吨,意味着即便增加 72%的玉米产量也无法满足需求,更何况现有技术和地理条件无法企及。因此,大规模生物制造的前提是原料获得性瓶颈可以解决。特别是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粮食进口国,粮食安全和大规模生物制造的矛盾或更加突出,发展生物质多元化如同发展能源多元化一样刻不容缓。
⚫ 进口和转基因只是过渡方案
放开工业作物进口或者普及转基因作物都无法支撑未来如此庞大的产业链:1)放开进口,从我国原油进口增长和对应政策变化可见一斑。近十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的快速提升,几近触及红线,因此“十四五”规划相比“十三五”规划对炼油炼化企业的政策出现了明显掉头。从短期看,炼油炼化的前车之鉴或影响相关政策制定,全面放开工业用途作物进口的概率不大。从长期看,如果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只依靠外部资源,必定丧失话语权,成为全球供应链附庸。2)普及转基因,全面普及转基因作物任重道远,需要对全社会进行消费观念的引导。如果只是工业作物的耕地普及转基因作物,可以增产的
幅度很有限,相比需求杯水车薪。
⚫ 秸秆或是最佳原料之一
原料体系的确认原则是“丰富+易得”:前者决定可以支撑的产业体量,后者决定产品成本。我们认为秸秆是生物质产业最佳原料之一。我国每年秸秆产量超过 8 亿吨,即便考虑收集率和利用率也可以支撑1.5 亿吨左右的生物质产品。此外,相比其他废弃物,例如厨余垃圾、排泄物、废塑料等,秸秆的分布更加集中,涉及商务对象更少,有助于保持供应的稳定性。秸秆虽是很好的生物质原料,但现有技术对其利用普遍低值化,低质产品无法替代化工品。秸秆的高值化利用势在必行,而合成生物学或成为最核心的工具之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