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新宠儿 发表于 2022-11-3 16:30:16

中欧基金刘伟伟:中观视角是我的投资“指南针”

<div class="article" id="artibody">
                                       
                       
                       
                       
       
                       
                       
                       
       
                       
                       
                       

            

    <p>  <span style="font-family: KaiTi_GB2312, KaiTi;">原标题&nbsp;十年产业趋势研究 | 中欧基金刘伟伟:中观视角是我的投资“<span id="stock_sz300803">指南针</span><span id="quote_sz300803">(<font color="red">45.610</font>, <font color="red">0.08</font>, <font color="red">0.18%</font>)</span>”</span></p>
<p>  <span style="font-family: KaiTi_GB2312, KaiTi;">来源&nbsp;聪明投资者</span></p>
<p>  <span style="font-family: KaiTi_GB2312, KaiTi;">文&nbsp;钟晓鸥</span></p>
<div class="img_wrapper"><div align="center"></div></div>
<p>  作为国内较早一批新能源研究员,中欧基金刘伟伟在正式管理公募产品后就陆续接手了两只产品——中欧明睿新常态和中欧时代先锋。</p>
<p>  刘伟伟本硕都毕业于南京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用他的原话就是“经济学可以让我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p>
<p>  入行之后,刘伟伟在农银汇理做了2年研究员即转到中欧做了基金经理助理,2021年2月开始管理职业生涯的第一只公募基金。</p>
<p>  熟悉刘伟伟的都知道,他是一位研究新能源行业起步的基金经理。早在2012年,他就开始研究电气设备和新能源了,亲眼见证新能源从一个小众的行业变成了现在的投资大热门。</p>
<p>  同时刘伟伟也不忘拓展自己的能力圈。</p>
<p>  2014年,他开始涉猎下游汽车行业以及上游有色行业;从2017年到2020年,他又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系统性地学习和研究TMT行业,包括消费电子、半导体、通信等科技硬件以及传媒、计算机等等。</p>
<p>  2020年之后,他又往偏周期成长方向进行研究和投资,在刘伟伟看来,周期性行业里既具备周期属性又具备成长属性的就是化工和建材,所以在2020年到2021年能力圈的拓展过程中也大体是集中在这两个行业上。</p>
<p>  虽然管理基金的年限不长,但刘伟伟的投资框架却已经非常清晰明确,主要概括为两点:</p>
<p>  (1)中观产业视角的个股筛选体系。中观视角是刘伟伟投资的“指南针”,能让他更高效发掘有机会的投资领域,前瞻布局景气度上行、长期发展空间较大的行业;</p>
<p>  (2)精选同时具备Beta和Alpha机会的优质个股。刘伟伟既有周期的Beta思维,也关注个股的Alpha能力,希望寻找Beta+Alpha双击带来的超额收益。</p>
<p>  谈及这一投资逻辑是如何形成的,刘伟伟表示这主要源自于自己此前深度跟踪的一家龙头企业,那次经历让他意识到,只有大的产业趋势叠加质地优秀的龙头公司,才是提高投资胜率的不二法则。</p>
<p>  刘伟伟目前在管3只产品,分别是中欧明睿新常态、中欧时代先锋以及中欧碳中和。</p>
<p>  业绩方面,以他管理时间最长的中欧明睿新常态为例,刘伟伟自2021年2月接管来更加关注“科技成长”板块的配置机会,历经市场两次大幅震荡,任职回报3.71%,远高于同期基准-26.12%及上证指数-13.50%。</p>
<div class="img_wrapper"><div align="center"></div></div>
<p>  数据来源:基金业绩来自基金定期报告及托管行复核,指数数据来自wind,截至2022年9月30日</p>
<p>  在最新的三季报中刘伟伟发表了最新观点,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仍然很强,渡过短期的困难后,中国经济仍然会焕发生机,那些疫情受损和顺周期的方向有望在明年迎来基本面的右侧拐点。</p>
<p>  同时,刘伟伟也对持有人的陪伴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希望持有人能和自己一起坚定对国内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信心。</p>
<p>  近日,我们与刘伟伟进行了一次非常舒服的交流,逻辑非常清晰,不骄不躁地分享着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和研究,对他骨子里的文气、真诚与踏实感受颇深。</p>
<div class="img_wrapper"><div align="center"></div></div>
<p>  我们整理了此次访谈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大家:</p>
<div class="img_wrapper"><div align="center"></div></div>
<p>  <strong>从中观产业视角出发,关注渗透率、中短期景气度、估值等多个指标</strong></p>
<p>  <strong>&nbsp;聪投&nbsp;</strong><strong>&nbsp;</strong>为什么选择从中观产业视角出发做研究?</p>
<p>  <strong>刘伟伟&nbsp;</strong>&nbsp;通过研究纳斯达克以及A股市场的历史发现,不同行业市值结构占比的变化背后其实就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p>
<p>  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产业在主导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个主导产业的市值占比在这段时期内一定是快速提升的。</p>
<p>  比如美国科技公司和生物医药公司,以及大的消费类公司的市值占比是持续提升的,这说明科技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消费,成为了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span id="stock_bj838275">驱动力</span><span id="quote_bj838275">(<font color="red">3.430</font>, <font color="red">0.04</font>, <font color="red">1.18%</font>)</span>。</p>
<p>  国内也是一样,十多年前,中国经济是由城镇化和工业化来拉动,所以在房地产以及传统周期这个链条中诞生了很多优质企业,那段时期,周期相关公司在整个A股的市值占比是急速提升的。</p>
<p>  像2015年前后科技联网行业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消费电子行业里诞生了一批优质企业。</p>
<p>  往后看,我认为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或者说未来的主导产业,或将来自于新能源、高端制造、科技创新、医药、消费升级等等领域。</p>
<p>  寻找产业结构变迁的思路,最终落在终端的各个行业上,在不同行业之间做研究做比对,最终形成了我从中观产业视角去做研究的投资体系。</p>
<p>  <strong>&nbsp;聪投&nbsp;</strong><strong>&nbsp;</strong>中观视角会涉及到一些行业的比较和选择,你是如何做的?</p>
<p>  <strong>刘伟伟&nbsp;</strong>&nbsp;第一个看渗透率,即这个行业现在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如果是一个从0到1的行业,那么现在的渗透率很低,未来的空间也会更大;如果是一个从1到10的行业,那么当渗透率达到10%以上,可能会进入一个加速爆发的阶段。</p>
<p>  第二个看中短期的景气度,当行业渗透率差不多、发展阶段也差不多时,我们会将中短期景气度较高的行业放在更靠前的位置,因为收入增长可能会很快,超预期的可能性会更大。</p>
<p>  第三个看估值,虽然有些行业确实很好,长期空间很大,短期景气度也非常高,但如果股价已经涨了很多,估值进入到一个偏高的位置甚至泡沫化的状态,那么其优先级肯定是比较靠后的。</p>
<p>  <strong>&nbsp;聪投&nbsp;</strong><strong>&nbsp;</strong>会跟踪哪些产业观测指标?</p>
<p>  <strong>刘伟伟&nbsp;</strong>&nbsp;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最主要的是需求的增长。</p>
<p>  我们买成长股其实是在买它未来的发展空间以及成长速度,只有需求在快速增长,我们才能认为这个行业是一个成长性比较强的行业。</p>
<p>  其次是供给情况,因为供需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状态、利润体量和走向等,但供给的观测相对要难一些,因为要看行业内各家企业以及新进入者的资本开支计划。</p>
<p>  对于很多成长性的行业来说,价格可能是一个更加敏感的指标,比如医药行业集采招标的价格变化反映了供需情况,包括消费行业的白酒也是同样的道理。</p>
<div class="img_wrapper">
<div class="img_wrapper"><div align="center"></div></div>
</div>
<p>  <strong>更关注行业Beta,希望精选的公司处在快速增长的行业中</strong></p>
<p>  <strong>&nbsp;聪投&nbsp;</strong><strong>&nbsp;</strong>如何兼顾行业的Beta和个股的Alpha,当二者方向不一致时,如何抉择?</p>
<p>  <strong>刘伟伟&nbsp;</strong>&nbsp;在我的投资框架里,我会更加关注行业的Beta,因为我还是希望我选择的公司处在快速增长的行业当中。</p>
<p>  在行业面临不景气的时候,即使再优秀的公司也逃脱不了一点,那就是经营上变得弱势的局面。</p>
<p>  <strong>&nbsp;聪投&nbsp;</strong><strong>&nbsp;</strong>如何定义高景气度行业?</p>
<p>  <strong>刘伟伟&nbsp;</strong>&nbsp;高景气度行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需求快速爆发。比如今年的储能,通过跟踪储能逆变器的出口数据,以及跟各家上市公司的交流,我们发现储能这个行业在爆发式的增长。</p>
<p>  定义高景气度方向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指标,就是国家的GDP增速。如果一个行业发展的增速明显超过这个指标,那就算比较好的景气行业。</p>
<p>  <strong>&nbsp;聪投&nbsp;</strong><strong>&nbsp;</strong>如何衡量估值是否进入泡沫化?</p>
<p>  <strong>刘伟伟&nbsp;</strong>&nbsp;将现在的估值水平和其历史上整个估值的波动区间做比较。</p>
<p>  基本每个行业都有5年以上的发展时间了,5年基本能够涵盖一个完整的牛熊区间,因此在不同的市场阶段,股价最终会形成一个估值波动的中枢。</p>
<p>  将估值波动的上限下限以及中枢和现在的估值做比较,如果超过了估值中枢,就表明估值偏高,如果接近上限或者超出上限,那大概率就是泡沫化了。</p>
<p>  在投资中,我会努力把控好估值,会对高估值或者泡沫化的公司进行减持;另外,我倾向关注一个行业的龙头公司,因为行业龙头的经营趋势会更加稳定,股价波动也会相对平缓。</p>
<p>  <strong>既要勤奋,也要对行业有深刻的认知</strong></p>
<p>  <strong>&nbsp;聪投&nbsp;</strong><strong>&nbsp;</strong>怎么样做到比市场更快的反应或者有更远的视角?</p>
<p>  <strong>刘伟伟&nbsp;</strong>&nbsp;首先,能否比市场做出更快反应取决于我们跟踪的勤奋程度。除了我自己之外,公司还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研究团队,基本上每个申万一级行业都配置了多名研究员。</p>
<p>  其次,还要看对产业的认知程度。比如说在2017年前后这段时间,你是否能够意识到创新药的爆发,是否了解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些,那么你就能发现这是一个持久的长期的大机会。</p>
<p>  包括2019年的新能源车也是这样,你是否察觉到这个行业已经从B端转向到C端,已经从原来的补贴推动转向了科技创新推动。</p>
<p>  在对行业有了深刻认识之后,你才具备更加长远的视角,才能更早地去布局。</p>
<p>  <strong>做投研最需要克服的就是偏见,要不断与自己的偏见做斗争</strong></p>
<p>  <strong>&nbsp;聪投&nbsp;</strong><strong>&nbsp;</strong>投研过程中你觉得最需要克服的是什么,有哪些总结和反思?</p>
<p>  <strong>刘伟伟&nbsp;</strong>&nbsp;做投研最需要克服的就是偏见。我们对于很多行业都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看法,包括很多上市公司,可能只看到它好的或者不好的一面,没能全面认知。</p>
<p>  这也是投资中比较难的事情,你得反复跟自己的内心做斗争,思考你对它的坚持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也有可能就因为偏见,错过了投资机会。</p>
<div class="img_wrapper"><div align="center"></div></div>
<p>  <strong>市场下跌时要反复验证行业和公司经营的基本面,未来看好新能源、消费、医药、半导体等领域</strong></p>
<p>  <strong>&nbsp;聪投&nbsp;</strong><strong>&nbsp;</strong>今年市场比较震荡,如4月底极端行情,如何应对的?</p>
<p>  <strong>刘伟伟&nbsp;</strong>&nbsp;4月份确实比较艰难,我自己当时在公司,情绪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我们毕竟是做这个工作的,所以还是要更理性一些。</p>
<p>  面对暴跌的时候,我们还是静下心来去分析行业的发展情况。</p>
<p>  我会思考,我投资的方向是不是跟股价反映的一样?是这个行业陷入到比较差的局面,还是说股价并没有反映这个行业的基本面?这个行业还在快速成长,这些公司的利润还在快速增加,但是股价因为一些行业和公司之外的宏观因素出现下跌,是不是错杀?</p>
<p>  在下跌的过程当中,要反复去验证行业和公司经营的基本面。</p>
<p>  <strong>&nbsp;聪投&nbsp;</strong><strong>&nbsp;</strong>如何看待后续市场投资机会,具体看好哪些方向?</p>
<p>  <strong>刘伟伟&nbsp;</strong>&nbsp;今年市场确实比我们想象中要更严峻一些。我觉得这更多是和海外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包括全球高通胀、美联储加息等等,导致大家对未来的预期有所变化,所以虽然流动性很宽松,但是投资者暂时不愿意投资股票市场。</p>
<p>  对于后市,我还是偏乐观的,现在A股整体的市盈率水平处在三年5%以下分位、5年20%以下分位水平,都是处于历史中的低位区间。</p>
<p>  从这些量化指标来看,现在是一个比较好的布局权益市场的时刻。</p>
<p>  明后年随着国内经济逐步回升向上后,可能会有很多行业出现基本面的改善,比如新能源、消费、医药、半导体等等。</p>
<div class="img_wrapper">
<div class="img_wrapper"><div align="center"></div></div>
</div>
<p>  <strong>电动车还是未来的主要方向,研究过程中要考虑到储能对锂电的需求</strong></p>
<p>  <strong>&nbsp;聪投&nbsp;</strong><strong>&nbsp;</strong>去年大家会觉得整个电动车行业的增速肯定是要放缓的,今年表现得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强,所以你觉得新能源在未来还是主要方向吗?</p>
<p>  <strong>刘伟伟&nbsp;</strong>&nbsp;我觉得电动车应该还是未来主要的方向。虽然目前国内的渗透率已经不是很低了,差不多在30%左右,但未来应该还是会有一两倍以上的成长空间,30%的渗透率并不代表这个行业已经进入尾声。</p>
<p>  目前电动车在全球的渗透率是在10%左右,所以如果以一个更中期更远期的视角去看,电动车其实还是一个比较好的成长型行业。</p>
<p>  今年电动车表现得比较弱,除了对渗透率的担忧之外,我觉得更多是来自于对于宏观环境的担忧,毕竟电动车是一个可选消费品。</p>
<p>  大家在研究电动车或者锂电行业的时候,还要清楚储能对于锂电也有一个比较大的需求。</p>
<div class="img_wrapper"><div align="center"></div></div>
<p>  <strong>储能和海风是比较看好的细分领域</strong></p>
<p>  <strong>&nbsp;聪投&nbsp;</strong><strong>&nbsp;</strong>有特别看好的新能源细分领域吗?</p>
<p>  <strong>刘伟伟&nbsp;</strong>&nbsp;细分领域还是看好储能。</p>
<p>  储能分为户用储能和大型储能两个方向。从今年实际跟踪的情况来看,有些跟我们之前的预期不一样:</p>
<p>  第一,今年大储的发展是低预期的。因为组件价格太高,电池成本太高,所以大型储能项目的经济性比较差。展望明年,它的高增长确定性很高,因为明年组件价格和电池价格会回落,经济性会提升。</p>
<p>  另外我们了解到美国那边做大型储能项目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他们下了很多招标的订单,&nbsp;从四季度开始这些订单就进入到集中交付的过程,所以大储的景气度在快速提升,明年提升的幅度可能更大。</p>
<p>  第二,户储的发展显著超预期。户储就是户用光伏加储能,也是我们比较看好的方向。</p>
<p>  今年户储爆发的程度比我们想象的更强,部分原因是欧洲电价上涨的推动。但是也不用把这个因素过多放到考量维度里去,因为欧洲电价暴涨之前,我们已经看到了欧洲户用光伏储能的快速爆发。</p>
<p>  <strong>&nbsp;聪投&nbsp;</strong><strong>&nbsp;</strong>海风呢?你怎么看?</p>
<p>  <strong>刘伟伟&nbsp;</strong>&nbsp;海风我也比较认可,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细分行业。今年的招标量增长还是很多的,后续中长期仍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p>
<p>  海风的问题在于行业的容量以及上市公司的体量相对较小,标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一家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公司。</p>
<p>  但从行业层面,我们会积极关注海风相关个股的投资机会。</p>






                       
                       
                       

                       

                       
                        <font style="font-family:KaiTi" class="otherContent_01">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font>










                       
                       
                       
                       

            
            
            <div class="clearfix appendQr_wrap">
                <div class="appendQr_normal"><div align="center"></div></div>
                <div class="appendQr_normal_txt">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div>
            </div>
            

            

                       
                       
<p class="article-editor">责任编辑:王涵 </p><div style="font-size: 0px; height: 0px; clear: both;"></div>
                       

                                </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欧基金刘伟伟:中观视角是我的投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