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团队30年接力研究 完备出现4.1亿年前玉海翼角鱼全貌 ...
<div align="center"></div><p>玉海翼角鱼生态复原图。 杨定华 画图</p><p>中新网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1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四代古鱼类学家薪火相传、接力研究30年,最新完成对产自云南曲靖“古鱼王国”、约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新化石质料的深入研究,终于使玉海翼角鱼的全貌得以完备出现,并弥补了盔甲鱼类剖解学信息的空缺。</p><div align="center"></div><p>玉海翼角鱼复原图。 郭肖聪 画图</p><p>这项古鱼演化研究紧张结果论文,克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剖解学记载》(The Anatomical Record)上在线发表。</p><p>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盖志琨研究员表现,这次通过对“古鱼王国”16件新发现收罗的玉海翼角鱼化石标本举行研究分析,初次展现出盔甲鱼类食道与背大动脉的位置关系,解开了七鳃鳗、骨甲鱼类背自动脉和食道向右漂移的不对称之谜。此次研究结果不但弥补了盔甲鱼类剖解学信息的空缺,有助于明白盔甲鱼类的内部剖解,同时对探究七鳃鳗、盔甲鱼类、骨甲鱼类和有颌脊椎动物之间的体系发育关系、明白有颌类关键特性的劈头与演化具也有紧张的意义。</p><div align="center"></div><p>盔甲鱼类的体系发育关系及地史分布。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p><p>据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硕士结业前去英国留学的孟馨媛先容,这次研究的16件玉海翼角鱼化石新标本,是研究团队自2018年以来多次对云南曲靖徐家冲村徐家冲组化石点实地观察所得,生存有玉海翼角鱼很多新的形态学信息,包罗角与内角之间的头甲边沿呈锯齿状、具中横联结管的残迹、葫芦形的口鳃窗、六对鳃囊等。</p><div align="center"></div><p>玉海翼角鱼化石照片。 盖志琨 摄</p><p>玉海翼角鱼重要特性在真盔甲鱼目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对盔甲鱼类新的体系发育分析效果表明,翼角鱼属、三尖鱼属与镰角鱼属的亲缘关系更近,它们构成一个单系类群三尖鱼科,而真盔甲鱼属、西屯鱼属和盾鱼属则构成另一个单系类群真盔甲鱼科,分别占据了差别的形态空间。</p><div align="center"></div><p>一些关键特性在脊索动物中的演化。 孟馨媛 画图</p><p>已往由于生存和化石稀缺的范围,学界对盔甲鱼类腹面以及内部剖解特性知之甚少,而玉海翼角鱼新标本清晰的生存了腹面的关键形态学信息,是第一个明白展现食道和背大动脉位置关系的关键化石。同时,玉海翼角鱼化石新标本研究还将盔甲鱼类的内部剖解与骨甲鱼类、现生的无颌类七鳃鳗以及有颌类软骨鱼类举行对比,重新梳理了七鳃鳗、盔甲鱼类、骨甲鱼类与有颌类的共近裔性状。</p><div align="center"></div><p>2018年玉海翼角鱼田野发掘收罗现场。 盖志琨 摄</p><p>盖志琨说,20世纪90年代初,他的老师朱敏院士师从张弥曼院士刚刚得到博士学位,在云南曲靖地域举行田野地质观察时,初次发现玉海翼角鱼化石,1992年发表研究结果并正式定名玉海翼角鱼,属名指示其具有一对侧向延伸的翼状的角,种名则赠送盔甲鱼类研究奠定人刘玉海老师,但遗憾的是其时该标本仅有一件,并没有生存头甲腹面的形态学特性。</p><div align="center"></div><p>玉海翼角鱼化石照片。 盖志琨 摄</p><p>2018年,中科院古脊椎所与曲靖师范学院团结组建由朱敏院士领衔的天然汗青文化研究中央,以增强对曲靖古鱼化石的发掘与掩护力度,并于当年在30年前玉海翼角鱼初次发现化石点连续开展田野发掘收罗工作,在化石层又发现包罗16件玉海翼角鱼新标本在内的大量早期脊椎动物化石,并通过长时间深入研究分析,得到本次紧张结果并发表。</p><div align="center"></div><p>1987年早期脊椎动物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举行,刘玉海老师(右一)与中外偕行专家合影。 Gavin Young(澳大利亚) 供图</p><p>据相识,古鱼类学家刘玉海1935年出生于山东滕州,1957年9月南开大学结业后到中科院古脊所工作,与张弥曼、王俊卿、王念忠、张国瑞、刘时蕃等一起成为新中国最早一批从事泥盆纪古鱼类研究的学者,被尊称为“泥盆纪六君子”。20世纪60年代初,刘玉海就在云南曲靖的泥盆系开展田野工作,并初次对所发现中国的盔甲鱼类举行体系古生物形貌,被誉为“盔甲鱼类研究第一人”。2022年3月,刘玉海老师在北京去世。(完)</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