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化升级,培育产业竞争力
<div id="content"><p>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p><p>近年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跃上新台阶,技术改造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不断上升。今年前 8 月,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 12.1%,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 41.3%,已成为稳定制造业投资的重要力量。</p><p>今天起,本版推出 " 关注企业技术改造 " 系列报道,观察江苏常州、湖北武汉、内蒙古包头等地企业的技改实践,分析其如何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p><p>——编 者</p><p>身份证是每个人的标配,如今衣服、布料甚至衣架也有了自己的 " 身份证 " ——工业互联网标识码。这是如何实现的?</p><p>在江苏省常州市华利达服装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台加装在缝纫机上的工位机前,屏幕上跳跃闪动的数据给出了答案。</p><p>包括华利达公司在内的高端纺织服装集群,是常州市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缩影。近年来,常州市积极推进工业智造项目建设,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和政策的引导带动作用,持续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p><p>数字化改造转型,推动企业制造水平向高端攀升</p><p>" 哒哒哒,哒哒哒…… " 在华利达公司的部件流水线上,纺织工人方红英熟练地将几块布料缝制成衣服的部件。在这道工序中,工号、用时、工艺等信息被同步记录到布料的工业互联网标识码中,可实现产品质量的追溯和改进。</p><p>" 缝纫机本身不具备传输信息的功能,我们将自主研发的工位机加装在上面,就可以采集人、机、料等信息并集成应用了。" 公司工业工程部部长吉雪峰告诉记者,相关信息会实时录入,机器发生故障时的保养和维修情况也会逐一捕捉。</p><p>成衣做好后,工业互联网标识码被换成带有射频识别芯片的洗标,缝制到衣服上。" 从进店到结账期间,芯片可以记录顾客试穿样衣款式的频率,还可以获取购买衣服的颜色、尺码、数量等信息,从而分析服装的受欢迎程度和使用情况。我们再根据市场行情迅速做出应对,有助于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 吉雪峰介绍,搭建数字化底座,帮助企业效率提升了 20%、成本下降了 15%。</p><p>正是源于不懈的创新,华利达公司不断融合产业最新工业技术,推动企业制造水平向高端攀升。" 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和源头创新,成为企业不断升级的关键——而这离不开数字化的分析、挖掘和应用。" 华利达公司党委副书记钱震宏介绍。</p><p>今年上半年,《常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和《常州市企业 " 智改数转 " 诊断服务实施方案(试行)》发布。根据计划,2022 年到 2025 年,常州市每年将为超 3000 家企业免费诊断,帮助企业精准画像、发现短板、重点突破,将对纺织服装、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带来明显提升。</p><p>制造装备迭代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弯道超车</p><p>在常州高新区星宇股份智能制造产业园,50 条产线马力全开,汽车车灯的日出货量达 2.5 万台。企业生产负责人马古军坦言,企业产品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细分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升,提质增效的背后,离不开一系列自动化、智能化产线。</p><p>" 例如精密电子组装焊接机自动化产线,将人工焊接替换为机器自动化焊接,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马古军告诉记者,焊接在汽车车灯组装中属于关键工艺,这条去年新引进的产线,帮助企业实现了产品迭代,有效支撑了星宇车灯从传统汽车灯具快速切换到智能灯具 " 赛道 "。</p><p>这条自动化产线提升了星宇股份在灯具产业链的竞争力,它的研发单位也是一家本土企业——位于武进区的快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p><p>" 客户对制造高端化数字化的升级需求,也倒逼我们在运动控制、视觉算法、精密模组、软件系统等方面不断迭代升级。" 快克公司市场总监沈懿俊介绍,企业研发出一系列细分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从精密焊接行业迈进机器人制造行业,销售额从 2016 年的 2 亿元提升到去年的超 8 亿元。</p><p>常州市工信局副局长宗纲介绍,快克公司和星宇股份之间的 " 化学反应 ",体现出制造业升级在供给端的持续发力和需求端的反哺作用。</p><p>据介绍,常州发挥装备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在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传感器等行业积累产业优势,打造武进区智能机器人、新北区传感器等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智能制造高端迈进。</p><p>关键技术突破," 代工厂 " 成长为隐形冠军企业</p><p>" 以前,我们生产的轴承主要用在国产商用货车上,因为货车对轴承的咬合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现在,某知名头部乘用车企业的变速器,已经全部用上了我们的产品!" 常州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高级经理许士飞的话语间掩饰不住自豪。经过持续技术改造,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企业从最初的 " 代工厂 ",逐步成长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p><p>企业成长的秘密,藏在 " 一根针 " 里。</p><p>走进光洋轴承,在年产 5000 万套高端新能源汽车精密轴承自动化生产车间里,许士飞提醒记者注意看——半透明的产线上,有个方盒形状的 " 装针机 "。经过这道工序,镶嵌在轴承中的一个个蓝色尼龙保持架就自动安装上了一枚枚滚针,使轴承得以灵活旋转。</p><p>" 这是我们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设备,带动了整条自动化生产线的连锁升级。" 许士飞介绍,装针机的作用是控制误差在 0 到 5 微米之间,保持架和滚针在微米级尺度上的 " 母子配对 " 与 " 精准咬合 "。</p><p>这样微小刻度上的精准匹配有什么意义呢?许士飞向记者解释:" 保持架组件的盒套匹配精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轴承本身的精度。企业升级改造后,轴承精度的稳定性从 95% 提升到了 99.99% 以上,获得了市场青睐。" 目前,在国内乘用车变速箱细分市场上,光洋轴承排名前列。</p><p>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不止光洋轴承一家。立足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助力企业技术改造,常州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及新应用场景,着力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p><p>目前,常州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3 家、省级 290 家、市级 264 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4 家,53 家企业列入今年第四批国家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名单,省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数量位居江苏省前列。</p><p></p><p>19</p><p>打开 APP 阅读全文</p><div id="recommend_bottom"></div><div id="article_bottom"></div></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