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喜欢胡说八道?千万别当他们是傻子!
<div id="content"><p>你嘲专家胡说八道,专家笑你一点就炸。</p><p>同志们,我和你们保证," 专家们 " 一点都不傻,胡说八道都是生意而已。</p><p>今天这篇文章,本来准备写成一篇 " 战斗檄文 "。</p><p>声讨一下某些 " 专家 ",以及他们的某些惊人观点。</p><p>但写着写着还是觉得没必要,没必要去比声量。</p><p>因为 " 大狗小狗都有权利吠叫 ",他们有权利按照 " 主人 " 给他的嗓门,发出任何声音。</p><p>所以很抱歉,下面不会是一篇供你出气的 " 讨伐 " 文章。</p><p>不过如果你敢兴趣的话,我想坐下来和你聊聊那些 " 水面下 " 的东西。</p><p>内容很简单,一共三个重点:</p><p><strong>①专家为什么老是胡说八道?</strong></p><p><strong>②谁最爱听 " 专家们 " 的胡说八道?</strong></p><p><strong>③流量时代,注意力是个稀缺资源。</strong></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0"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一个现实,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人以你的愤怒、丧气以及焦虑为食。<p></p><p>这个观点,其实在 1964 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有提到:</p><p>" 一旦拱手将自己的感官和神经系统交给别人,让别人操纵,而这些人又想靠租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神经从中渔利,我们实际上没有留下任何权利了。"</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1"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有点过度神话了,并不值得详细一读。<p></p><p>原因是作者本身写的就晦涩难懂,国内翻译也稀里糊涂,导致全书 60% 的内容近似于神游。</p><p>至于说他预言了互联网的诞生,以及是信息时代的 " 先知 " 等等说法。</p><p>个人认为是后人牵强附会的成分偏多,类似 10 年左右 " 民科 " 热炒《道德经》和原子力学之间的传承关系。</p><p>作者马歇尔 · 麦克卢汉 ( Marshall McLuhan),本身就是个冷门作者,不在学术正史之中。</p><p>但比较有意思的是,我分析下来,这位作者基本就是现在那些 " 专家 " 的鼻祖。</p><p>从他的经历里中,我总结成为 " 专家 " 一共需要 4 步:</p><p><strong>第一是博个彩头,第二是跨界发展,第三是语出惊人,第四是刷屏露脸。</strong></p><p>这 4 步层层递进完成闭环和循环,从单纯的哗众取宠,再到为某个利益集团发声,始终围绕着 " 名利 " 二字切换。</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2"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简单说下四步:<p></p><p><strong>第一是博个彩头,这个彩头一般指的是抬头,出来混底气可以不足,但名头一定要响。</strong></p><p>麦克卢汉当年博的彩头,是 "20 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 "。</p><p>这种名号乍一看很吓人,细一想有点不对,什么叫 " 原创媒介理论家 "?其实不必往深了想。</p><p>现在很多 " 专家 " 的名头也是这种感觉,比如:XX 大学房地产研究院主任、XX 首席经济学家,或者直接一点:XX 大学教授。</p><p>至于 "XX 大学房地产研究院 " 具体是干什么的,以及 "XX 大学教授 " 具体是哪个领域的,不好意思,经不起多问。</p><p><strong>第二是跨界发展,就是字面意思,总体精神是田忌赛马。</strong></p><p>麦克卢汉当年是文学研究出身,跨界到社会批评,然后再是媒介研究,一路走得很顺。</p><p>" 笑死,你们专业是专业,但我比你们会写,更比你们会造概念 "。</p><p>现在很多 " 专家 " 也是,而且更鸡贼,前段时间某专家建议:想拉动消费就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p><p>该专家顶的名头是 XX 大学教授,提的建议是 " 微观经济 " 方向,但他的专业领域是 " 城市规划设计及理论 "。</p><p>好吧,这两个领域硬扯其实也能联系的起来,但其实不用那么麻烦。</p><p>跨界发展这点现在有个 BUG:" 经济学家 / 学者 ",只要在名头里加上这点,就可以和任何领域发生联系,而且看似联系很强。</p><p><strong>第三是语出惊人,这点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那样。</strong></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3"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比如上图正数第三条,专家建议 30 岁未经济独立的女性尽早回老家。<p></p><p>基本就是如上前三步 buff 上满的效果,这老兄的 " 名头 " 有兴趣的可以搜搜,以及这老兄是公共管理学背景出身,上过脱口秀:</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4"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所以,人家回不回老家到底是和 " 数字经济 " 有关呢,还是和 " 公共管理 " 有关呢?还是说这本身就是 " 包装之后的脱口秀 "?<p></p><p><strong>再来最后一点,第四点刷屏露脸,这一点说穿了是 " 专家 " 和 " 媒体 " 合谋之下的双赢,只有着急上火的人损失了注意力。</strong></p><p>" 专家 " 愿意语出惊人," 媒体 " 肯定喜闻乐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p><p>麦克卢汉当年开始运作之后,一年内有 20 多家报刊杂志报道他,电视演讲更多,甚至还上过《花花公子》的报道。</p><p>现在的 " 专家们 " 就更简单了,新媒体工具那么发达,上热搜、买流量,几次就人尽皆知了。</p><p>所以总结一下,专家做的是流量变现生意,越骂热度越高。</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5"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你以为封他两个社交账号就是致命打击,实际上他还能以 " 文死谏 " 的名头抬高自己的溢价。<p></p><p><strong>更多楼市资讯,关注魔都财观</strong></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6"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strong>互联网是个垃圾桶,这里没有客观和公正;</strong><p></p><p><strong>大流量生意的本质是收割 " 闲人 " 的关注度。</strong></p><p>之前某网站 HR 爆出说自家公司的核心用户是 "loser",这话说的很难听,有点伤人,但不得不说是实话。</p><p>成天在泡在网上骂这个骂那个的人,能有什么正经事做?以及生活中但凡能有一点成就感的人,何必在网上当 " 键盘侠 "。</p><p>就比如上面聊过的 " 想拉动消费就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 " 就是标准的大流量打法。</p><p>用 " 闲人 " 的关注度撬动流量聚集,大家一波情绪宣泄,支持支持,然后什么都不会留下。</p><p>就这个问题本身来讲," 发房子 " 的本质是召唤 " 福利分房时代 " 的归来。</p><p>我一直认为 " 福利分房 " 倒也不是不行,毕竟 98 年之前我们确实是这么做的。</p><p>但事实证明,这套制度很难把公平和效率权衡到现在的地步,而且可能加剧 " 不公平 "。</p><p>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分房子,好啊,但<strong>凭什么你分的房子在新天地,我分的房子在临港?</strong></p><p>以及凭什么你住翠湖,我住 80 年代老房子?在 " 福利 " 的掩护下,这根本就是辨不清的问题。</p><p>但现在,这个 " 凭什么 " 就很简单,凭你没钱,没钱你就去挣钱,这是很考验主观能动性的事情。</p><p>但网上 " 福利分房 " 的拥趸,实际上的打算是怎么不用伤脑筋挣钱,又可以把房子 " 买了 "。</p><p><strong>这个东西的本质,其实是他们希望发生一场对自己有利的社会变革;</strong></p><p><strong>完全没想过别人的利益会不会受损,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平、效率问题。</strong></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7"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流量时代,注意力是个稀缺资源。<p></p><p>我一直有个洞察,只要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就根本不可能做到客观评价。</p><p>从这个洞察出发,其实<strong>互联网上只有一种正义,那就是在新闻和舆论中保持清醒。</strong></p><p>如果可以的话,为自己的注意力建一堵 " 矮墙 " 不要让各种信息如入无人之境。</p><p><strong>不听不看,其实是给 " 专家们 " 最好的下马威,可惜很多人是注定做不到的。</strong></p><div id="recommend_bottom"></div><div id="article_bottom"></div></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