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BBA之后又有长安,车企老板为什么都盼着燃油车死

2022-9-18 04:48| 发布者: 兄弟连000| 查看: 184| 评论: 4

摘要: 在很多层面上看,如今有许多人呈现出的态度都是“巴不得燃油车早点死”。几乎是一瞬之间,摆在人类面前的汽车现状忽然变成了,燃油车要比原本预期更早的死亡。就在眼前,成都车展里,长城汽车官宣了自己的新计划,到 ...

在很多层面上看,如今有许多人呈现出的态度都是“巴不得燃油车早点死”。

几乎是一瞬之间,摆在人类面前的汽车现状忽然变成了,燃油车要比原本预期更早的死亡。

就在眼前,成都车展里,长城汽车官宣了自己的新计划,到2025年哈弗的销量里要有80%是新能源,2030年正式停售燃油车。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说的也很直白,“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停售燃油车的基本条件,可进入研究议事日程。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和产业、行业来明确研究传统燃油车的期限,引导企业和全社会有序向新能源转型。”

再放到国外,更魔幻,澳大利亚的一家银行已经开始不支持购买燃油车时的贷款业务了,除非你买新能源。

汽车市场正在呈现出一种局面,“充电很麻烦,不能很焦虑,害怕车自燃等等,很多人还想买燃油车,不太考虑新能源车”,而很多车企的负责人,却纷纷表示出“已经做好了停售燃油车的准备”。

尽管,国家路线2.0已经落地,指明了2025年,2030年时燃油车要慢慢退出;尽管,欧盟已经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将在2035年正式禁售燃油车。

各国的目标都是,再过10多年,慢慢的让传统燃油车真正退出新车消费市场。但车企大佬们的话术却是,“2022年(甚至是更早时),我们已经做好了停售燃油车的准备。”

如果恶意的翻译一下,那这就可以被理解为,很多车企的大佬们都巴不得燃油车赶紧消失。

被比亚迪逼急了的传统车企们

7月上旬,欧盟的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终于确定下来,2035年开始。很多车企在挣扎了半天之后,终于基本认清了现实,放弃挣扎。比如大众,在2022年6月,欧盟投票前,忽然一改此前的观点,选择支持2035年停售燃油车。再比如雷诺,之前一直希望停售推迟到2040年,却在欧盟投票前忽然转向,说自己2030年就要停售燃油车。

当然了,在欧洲,更多的头部大企业们是不太care各国政府的禁燃要求的,每一届的执政团体基本都会改变自己的执政策略,企业们显然经不起这么折腾,已经提前定好了自己的计划。

梅赛德斯奔驰,在2021年7月就说了,已经做好2030年停售燃油车的准备;

BMW CEO齐普策在2021年10月就说了,已经做好2030年停售燃油车的准备;

德国豪华车末位的奥迪,则是定了一个比奔驰、宝马更激进的节奏,CEO马库斯·杜斯曼表示,2026年开始只推出电动汽车新车(中国市场除外)。

全球汽车市场,本质上正在发生一场踩踏事件。以往,当汽车行业里有新风口出现时,各大车企的做法都是快速寻求转型,但现有的优势也不着急放下,相对更寻求平稳过度。

但这一次,消费者需求转变的过于激烈,没法完成平稳过度,于是,就能感觉到几乎所有传统车企都明显很着急。

需求转变过于激烈,从特斯拉、比亚迪这2家车企身上就能找到证据。

特斯拉,电动车全球化的开拓者,不管它身上有多少的负面消息、多少的造车槽点,但2020年时,它的销量只是丰田的零头,市值却超过了一直以来的全球最高市值启程公司-丰田。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特斯拉的市值超过所有汽车企业的总和,只用了21个月,特斯拉的市值从1000亿美元冲破万亿美元,马斯克也成为了全球首富。

简言之,资本市场,对这种能支持自动驾驶技术的全球化电动车公司,充满了预期。相比来看,它们对于传统车企的预期几乎是“不值一提”。而这一阶段里,特斯拉也创造了很多销量上的新纪录。比如,在中国建立上海超级工厂不到3年,它就生产了100万辆车。而这些车,分别抢走了那些原本要买宝马3系、奥迪Q5L、奔驰C级、宝马X3的年轻人。

奔驰、宝马、奥迪,面对于此很着急。更残酷的是,二线豪华品牌们,诸如雷克萨斯、凯迪拉克等,在特斯拉面前毫无竞争力。于是,你再看豪华品牌当前都疯狂的在推出电动车新车计划、新能源新车,背后就是特斯拉带来的极大压力。

比亚迪的案例,亦是如此。

今年3月,比亚迪直接宣布了自己的停售燃油车计划,立刻停止生产,只销售新能源车型。有人等着看笑话、有人等着看比亚迪如何突围市场,自己再顺势而变。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砍掉燃油车之后,只生产销售新能源车型的比亚迪,在几个月里都成为了中国市场里销量最高的车企。超过一汽-大众、超过上汽大众、超过口碑和销量都越来越强的日系三强。

这一切的事实摆在消费者面前,就形成了“新电动车,既能干掉BBA,也能干掉大众、日系三强”这种直接印象。所以,那些主卖燃油车的品牌,不可能不着急,它们需要用更多的新能源车,扭转消费者对自己的印象。

说句不算严谨的话,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如何评价一家车企是否先进,很大程度上要看,它的新能源车够不够多,其次才是它的智能化够不够多。

其次是,钱在哪,车企的口风就在哪

小数人先买了电动车,大基盘还是燃油车,主流车企还是足够赚钱的,那么,很多车企老板、掌舵人都相对激进的表态,是不是有点过了头?

这些,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案例,商业层面的规律,让车企不得不警示。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在汽车历史领域里有过多次呈现。二战之后,美国一跃成为全球军事、技术、金融、轻重工业最强的国家,不过这种绝对强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早在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之前,1970年时,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第二名却是日本。随着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被卡脖子之后,让依赖廉价石油的美国损失惨重,工业生产下降14%,GDP下降4.7%。

再到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强大了30年的美国汽车工业,从此之后萎靡。1980年时,日系车销量超过美系车销量,成为全球第一。比如,1970年时本田在美国的销量只有1000台出头,而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之后,它的销量一跃升到了10万台。

强大了几十年的美国车,活在传统的时代节奏里,由于油价低廉,使得美国车企在设计汽车产品时几乎不考虑油耗相关的问题,尺寸更大、动力更强、设计更时尚才是它们关心的。也就在那时,福特、通用汽车以及克莱斯勒牢牢霸占着美国汽车市场,以及全球多地市场,最终有了美系三大的说法。

但,全球油价暴涨,美系车没有任何储备,甚至于发生了求着本田、丰田、日产去联合研发车型的经典案例。

还有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案例,在北汽复活宝沃品牌之时,中国汽车市场里出现了一个经典段子,德系四强的名字是“BBBA”,其中新增的一个B就是宝沃。但这家企业之所以当年死掉,就是因为其业务模式依赖于出口,不注重本土,当国际地缘政治稍微发生一些变量时,银行对宝沃停止贷款,这家企业就昙花一现的快速陨落。

有很多的案例都在诠释一件事,很多老百姓认为很厉害的品牌,很多时候随时会被一个X因素所摧毁。这不止是汽车行业的案例,更有摩托罗拉、诺基亚,遭美国制裁芯片后的华为手机,等等等等,太多太多。

除了历史案例,还有商业社会的核心规律,钱在哪、企业的态度就在哪。

简言之,燃油车当前的利润仍在,但已经是不断走下坡路的状态。那么这就意味着电动车能比燃油车的利润更高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从蔚小理的财报里就能看出,头部新势力尽管销量不断走高,但均处于亏损之中,且经历了今年上半年,距离扭亏为盈越来越远。

今年上半年,理想净亏损6.52亿元,同比扩大近10%,小鹏汽车净亏损44亿元,同比翻番。按销量数字计算,理想平均卖一辆车要亏损2.3万元,小鹏一辆亏损6万元。

那么,要靠什么赚钱?答案早就被念叨了好几年,软件定义汽车。新的利润点在这里,你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在做自动驾驶,华为、大疆、地平线、轻舟智航等等,在越长越强。燃油车不可以做智能化吗?可以,但天花板过于明显,因为电子电气架构无法支持高阶智能需要的一大堆传感器、计算与功耗。

当然,背后还有全球政策法规的推动

不过,上述2点,都是浮在浅层层面,稍微研究一下就能找到答案的话题。深层是什么?深层是政策与社会发展方向。

历史上,我们见证过无数的法规,引发汽车行业进行大转向。

1970年,美国修订《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1975年,美国推出《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CAFE, 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车企生产的新车,排放、油耗必须达到新的政策标准才能销售,倒逼汽车技术进一步升级。

1988年,日本政府当时认为高性能车太多,导致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下发了“乘用车动力不允许超过280马力”的政策规定,这也直接导致了日系豪华品牌在面对德系车时动力占劣势。

而摆在你我眼前,对燃油车遏制的那只手,是欧7、国7。

欧7,号称史上最严排放法规,甚至于欧7的排放数据要求,比欧6检测仪器的误差值都更小。欧7排放标准要求尾气的一氧化碳排放量由现在的500-1000mg/km减少到100-300mg/km,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必须降低到30mg/km。并且,不仅仅是将排放限值提升了2-10倍,还增加了对其他排放物(甲烷、一氧化二氮等)的限制。

就在2021年时,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向欧盟委员会发函,要求不要在2025年执行欧7,甚至形容“没有一台内燃机能通过欧7法规”。

但目前,据已知消息来看,只靠着纯内燃机技术就能通过欧7排放的只有两家,一个是宝马接下来要推出的新机器,在缸盖、喷射等方面进一步升级;另一个,是本田眼前刚刚发布的第四代i-MMD技术。

而随着欧7即将真正落地,对于车企而言,想在欧洲卖纯燃油车,车价上涨2-3万元人民币已是必然,因为技术升级需要海量的资金下放,再平摊到消费者的车价中,仔细算一笔账,自然是新能源车束缚更少。所以,才有了大众、宝马、奔驰它们的协同转型。

而欧7之外,国7排放,也快来了。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2021-2025)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再次提到,“将研究制定第七阶段轻型车、重型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国七排放标准。

结合路线2.0来看的话,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混动汽车在传统乘用车中的销量占比要分别达到50%、75%和100%。所以,尽管国7排放的相对具体时间节奏还没有轮廓,我们已能预见到未来。

车价肯定会涨,但动力大概率变弱,而且还无法撑起高阶智能化。这一切,意味着面对智能电动车时,它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差。

写在最后

作为大宗消费商品,燃油车在最近几年,肯定是要死的,而且是全球趋势。当然了,在特定地区它还具有相应的生命力,比如东北、西北这种气温偏低的地区,再比如矿山等需要高强度极端工况下,但这种生命力不等于普世价值。

眼前,很多汽车企业的老板、掌舵人,他们对外所说的对停售燃油车的态度,背后蕴含着很多。有的是,想让消费者转变对企业目前的认知,不是只能造燃油车,而是已经做好了停售的准备;有的是,提前发力,让消费者潜移默化中对这家企业的未来进行重新认定。

当然了,停售燃油车这种事儿,只有政策是不够的,还要看市场的真正接受程度。目前,全球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都在逐步走高,很明显能看出,至少相对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消费者对其是有认可的。

但,一切还有转机。

想让燃油车真正彻底死掉,如今电动车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得得到妥善解决,比如芯片短缺、电池材料成本、电池安全、续航里程、高温低温适用性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zmingtim 2022-9-18 05:47
都是随波逐流罢了
引用 陈丽嫦 2022-9-18 05:32
瞎胡说呢,南北温差对电池的影响都没有解决,好多充电桩都是假的不让用。有的小区也不让多装充电桩。
引用 渴死的鱼cc 2022-9-18 05:18
我还想买领克03呢,现在就说燃油车死掉,为时过早
引用 t131313 2022-9-18 05:03
能理解, 国内车企内燃机做的最差的就是长安, 盼着内燃机凉很正常! 用别的途径达到超车目的, 粉丝水军别和我杠什么销量之类的。 拿点发动机技术干货我们可以细聊

查看全部评论(4)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 黑ICP备2023000012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9 03:03 , Processed in 2.1297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