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终身无孩率接近 10%:拿什么来提高生育率?
<div id="content"><p>文 / 艾萍娇</p><p>由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 2 月 11 日在北京举行。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人口和家庭的双重变迁,低生育率和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女性现有子女数由 2019 年的 1.63 下降到 2022 年的 1.19。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2015 年为 6.1%,2020 年接近 10%。</p><p>这一调查数据启示,要提高生育率,必须对准导致生育意愿下降的原因,更需要对准影响年轻人尤其是女性生育意愿的根本原因,取消遏制生育意愿的不合理政策,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0"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最近,某经济专家提出的 " 建议法定婚龄降到 18 岁 " 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其实,过去 10 年来,在全国两会上,一直有代表、委员建议降低婚龄,以提高社会结婚率和生育率。<p></p><p>从公民个体权利角度看,降低法定婚龄是可以讨论的,立法、修法本来就需要与时俱进。不过,要想通过降低婚龄达到提高结婚率与生育率的效果,则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按照现在的法定婚龄,有多少女性满 20 岁就结婚?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 -2020》,2020 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 28.67 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 29.38 岁,女性为 27.95 岁。10 年间,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近 4 岁。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的平均初婚年龄突破了 30 岁,安徽初婚平均年龄分别为男 31.89 岁,女 30.73 岁。显然,指望降低婚龄提高结婚率,并不现实。</p><p>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可能只是鼓励刚满 18 岁的 " 孩子 " 冲动性结婚。但这必然又会造成离婚率提高,统计显示,我国离婚率从 2000 年的 0.96 ‰上升到 2020 年的 3.1 ‰,其中就有不少 " 闪婚一族 "。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更多的年轻人,不是凭冲动就会结婚、生育的,他们会考虑自己的求学、工作、收入的现实情况,谨慎选择。</p><p>记得在本世纪初,我国曾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在校大学生不得结婚的限制,当时曾有人担心会有不少在校大学生结婚,影响学业。然而,这样的事极少发生,选择在上大学期间结婚生子的学生寥寥无几。也就是说,放开限制是一回事,年轻人是否选择是另一回事。</p><p>年轻人、女性为何不愿意生育?得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如现在的年轻人,本科、高职毕业后还要继续深造、考研,否则就难以找到好的工作。在求学的压力下,谁会选择在 21 岁、22 岁就结婚、生子?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应该是高中毕业生就业也不会有学历歧视的社会。</p><p>根据我国当前的就业政策,为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录人才,都向应届毕业生倾斜,明确毕业两年之后(博士生毕业 5 年之后)的高校毕业生作为往届生对待,在考公、考编时受到限制。这也迫使毕业生必须先考虑找工作,而不是先成家再立业。再者,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却导致女性遭遇职场性别歧视,如延长休产假,听上去是鼓励生育的好消息,可是要由企业来承担休产假的成本,导致有的企业不愿意招聘女性,女性的择业、就业压力更大。</p><p>年轻人自身遭遇的学历内卷、就业竞争、职场压力,不但让他们自己觉得学业压力大、生活压力大,而且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这样一条内卷、竞争之路。这是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缓解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就业竞争压力着手,来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p><p>这需要切实破除由唯学历评价所制造的学历内卷、基础教育应试导向、高等教育学历高消费,以及职业分三六九等导致的就业、成才压力,从根本上减轻每个家庭为孩子 " 成才 " 所需要负担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这才是提高生育率的正道。</p><p>(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wbsp@ycwb.com)</p><p><strong>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strong></p><p><strong>图片 | 视觉中国</strong></p><p><strong>责编 | 张齐 李妹妍</strong></p><p><strong>校对 | 朱晓明</strong></p><div id="recommend_bottom"></div><div id="article_bottom"></div></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