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2020 年接近 10%
<div id="content"><p>据央视新闻 2 月 11 日消息,由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 11 日在北京举行。</p><p>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人口和家庭的双重变迁,低生育率和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strong>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2015 年为 6.1%,2020 年接近 10%。</strong></p><p>2 月 13 日,<strong># 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接近 10%#</strong>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二,引发广泛关注。</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0"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strong>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strong><p></p><p>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前,<strong>年轻一代婚育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strong>2020 年,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 2.62 人,较 2010 年减少了 0.48 人。家庭观念变化带来的延迟婚育、不婚不育,成为我国生育水平下行的最主要因素。</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1"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全国适龄人口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22 岁持续上升至 2020 年的 26.3 岁,初育年龄推迟到 27.2 岁。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持续走低,2021 年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 1.64 个,低于 2017 年的 1.76 个和 2019 年的 1.73 个,而作为生育主体的 "90 后 ""00 后 " 仅为 1.54 个和 1.48 个。女性现有子女数由 2019 年的 1.63 下降到 2022 年的 1.19。<strong>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2015 年为 6.1%,2020 年接近 10%。</strong><p></p><p><strong></strong></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2"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对此,中国计生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表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 2021 年的调查显示,<strong>35 岁以下女性只有不到 70% 的人认为 " 有孩子的人生才完整 "。</strong>日本、新加坡等国从上世纪就开始实施鼓励生育的政策,但 2020 年生育水平还分别处于 1.3、1.1 的极低水平。在我国生育保障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婚育观念的引导,生育水平的提升将异常艰难。<p></p><p>中国计生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建议,充分发挥新型婚育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落实年休假制度,逐步调整缩短工作时间,推行弹性工作制,给家庭生活和休闲旅游更多支持。大力发展家政、养老、托幼托育产业,不断为家庭建设赋能增效。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3"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strong>中国人口 61 年来首次负增长</strong><p></p><p>2022 年,中国人口形势出现历史性转折。</p><p>2023 年 1 月 17 日,<strong>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 年末全国人口 141175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85 万人,为 61 年来首次负增长。</strong></p><p>1 月 17 日新闻发布会上公布:2022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85 万人。</p><p>从分项上看,全年出生人口 956 万人,人口出生率 6.77 ‰;死亡人口 1041 万人,人口死亡率 7.37 ‰;人口自然增长率 -0.60 ‰。</p><p>2022 年首度跌破千万的出生人口,以及连续两年站上千万的死亡人口,其实延续了过去多年 " 一减一增 " 的趋势。</p><p></p><div class="img_box" id="id_imagebox_4" onclick=""><div class="content_img_div perview_img_div"></div></div>去年 12 月 23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 2022》发布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提出,中国的人口总规模在 2022 年到达了峰值,比预期的要早很多,也意味着 2023 年开始,我国会进入到一个人口负增长时代。<p></p><p>人口变动趋势早已有迹可循。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许颖此前分析," 我国已经累积了 30 多年人口负增长惯性 "。</p><p>张许颖指出,拉长时间维度,"1992 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就已经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内在增长已经由正转负,人口变动主要是低生育水平不断累积的人口负增长惯性推动的。"</p><p>所谓 " 更替水平 ",即总和生育率为 2.1。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只有 1.3。</p><p>张许颖又做了一次模拟测算,基于 1.3 的现实,即使现在把总和生育率立即提升至 2.1 并保持," 受累积负增长惯性影响,2044 年还是会开始人口负增长,并持续至 2090 年 "。</p><p>人口规模大,正的、负的惯性也大。不过,这就像一辆行驶的车,不踩油门靠惯性向前,停下来是早晚的事。</p><p>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再加上模拟测算,张许颖提到,我国人口负增长会呈现 " 短期温和,逐步加速 " 的规律。具体来说," 十四五 " 时期我国年度出生人口会有所波动,预计 " 十五五 " 以后将进入稳定人口负增长时期。</p><p><strong>编辑 |</strong>程鹏 盖源源</p><p><strong>校对 |</strong>卢祥勇</p><p>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p><p><strong></strong>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每经 app(记者:吴林静)</p><div id="recommend_bottom"></div><div id="article_bottom"></div></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