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 2 月 11 日消息,由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 11 日在北京举行。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人口和家庭的双重变迁,低生育率和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2015 年为 6.1%,2020 年接近 10%。
2 月 13 日,# 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接近 10%#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二,引发广泛关注。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前,年轻一代婚育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2020 年,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 2.62 人,较 2010 年减少了 0.48 人。家庭观念变化带来的延迟婚育、不婚不育,成为我国生育水平下行的最主要因素。


中国计生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培安建议,充分发挥新型婚育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落实年休假制度,逐步调整缩短工作时间,推行弹性工作制,给家庭生活和休闲旅游更多支持。大力发展家政、养老、托幼托育产业,不断为家庭建设赋能增效。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022 年,中国人口形势出现历史性转折。
2023 年 1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 年末全国人口 141175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85 万人,为 61 年来首次负增长。
1 月 17 日新闻发布会上公布:2022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85 万人。
从分项上看,全年出生人口 956 万人,人口出生率 6.77 ‰;死亡人口 1041 万人,人口死亡率 7.37 ‰;人口自然增长率 -0.60 ‰。
2022 年首度跌破千万的出生人口,以及连续两年站上千万的死亡人口,其实延续了过去多年 " 一减一增 " 的趋势。

人口变动趋势早已有迹可循。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许颖此前分析," 我国已经累积了 30 多年人口负增长惯性 "。
张许颖指出,拉长时间维度,"1992 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就已经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内在增长已经由正转负,人口变动主要是低生育水平不断累积的人口负增长惯性推动的。"
所谓 " 更替水平 ",即总和生育率为 2.1。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只有 1.3。
张许颖又做了一次模拟测算,基于 1.3 的现实,即使现在把总和生育率立即提升至 2.1 并保持," 受累积负增长惯性影响,2044 年还是会开始人口负增长,并持续至 2090 年 "。
人口规模大,正的、负的惯性也大。不过,这就像一辆行驶的车,不踩油门靠惯性向前,停下来是早晚的事。
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再加上模拟测算,张许颖提到,我国人口负增长会呈现 " 短期温和,逐步加速 " 的规律。具体来说," 十四五 " 时期我国年度出生人口会有所波动,预计 " 十五五 " 以后将进入稳定人口负增长时期。
编辑 |程鹏 盖源源
校对 |卢祥勇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每经 app(记者:吴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