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最近收到王剑师兄送了两本书,一本是余老师的传记,一本是余老师的论文集。这两天认真读完,收获很大。 作为厦大学子,尤其是会计系的,大学时候总是有幸能见到余老师葛老师这样的大师,是我们普通学生最大的福利。作为本科生,好像我还听过余老师一场讲座,好像讲了一个比喻,很生动,具体是什么我却不记得了,好像是跟婚姻男女朋友啥的有关。 有人生而知之,有人困而知之,我就属于后者,显然大学的时候不知道大师的价值,纵然千金唾手可得,却喜欢追逐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少年时大约都是如此。 大学毕业快二十年,工作实践有了些经验,需要回头再学习了。读了余老师的书,感觉一点也不远,十分亲切。或许大学就是打下一个烙印,等年纪大了,开窍得更快一些吧,亦或是老师的东西潜移默化的融入了自己的脑子里,用到的时候自然就开始有了反应。 ![]() 本文3500字,阅读时间10分钟 ![]() ![]() 以下是几点读书感悟。 一、会计信息系统论。 余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会计信息论-1980年《要从发展的眼光看会计的科学属性》。我之前知道这个观点,但不理解,而在实践应用中,我深以为然。会计,财务,金融这几个词的关系,开始时有些模糊的,后来在应用过程中时越来越清晰。 我们必须明确,会计就是个信息系统,它可以用于管理,但本质上它不是管理。会计就像武器,战争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但你不能把制作武器叫做战争。武器是战争的硬件,战术战略是软件。 我们可以用会计进行管理,但管理的思想一定不是会计带来的,会计只是提供了信息系统。会计的本质工作是更好的表达企业的信息,然后不同使用者根据信息来进行决策。内部管理者可以用来提升管理,外部投资者用来判断企业。因此会计的核心在于是否清晰充分地展示了企业的信息,是否能让使用者充分理解。 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会计充分表达后,要不要照顾读者的使用能力。我觉得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也没有清晰的答案。如果会计是个工具的话,那么工具是否也要符合人体力学呢?还是说充分表达就好,要人自己灵活使用呢? 但我们必须明确它就是个信息系统,不是管理系统,它的责任在于清楚地表达企业的经营信息,给使用者以支持。 我们实践中会混淆,觉得做武器的人一定会打仗,但这是两个学科,需要不同的知识。做武器的人在打仗的时候有一定的优势,但非常不全面,必须学习管理。 会计可以成为管理的一部分,成为管理的利器,但本身只是工具,不是管理。 理清了这个细微之处,我们会知道做管理的人,要学习会计语言。要比懂会计的人学管理容易得多。如果我们能清晰的理解会计是个信息系统的话,我相信很多企业家就不会对会计望而却步,避而不谈,犯下很多错误。把会计狭义化好处在于可以让管理者快速学习使用。 当然管理者使用会计中间还要有个财务数字思维,与简单管理不同,会计偏数字管理。我们不是要求管理者要懂财务,但管理者如果懂科学,懂数学就可以很快的学好财务,毕竟会计最核心的就是加减乘除,所有复杂的公式都是为了混学术地位用的。 我们要用管理思维,科学精神就可以驾驭会计信息,把会计信息和数学分析连在一起就是财务管理。过度强调会计万能论,容易把会计包装成一个神秘学科,复杂化,内卷化,反而不能发挥其价值。我实践中经常听到企业家说,我不懂财务,我想这与我们不断的把财务复杂化有一定关系,企业家不懂财务,就很难做经营分析,企业经营中的许多科学规律就难以找到。我认为会计没那么复杂,有个说明书,企业家培训个几天就够用了,然后就能应用,就能把财务分析和经营分析相结合,其实本来就是一码事。会计就是个语言,一种商业语言,就像英语一样,起到交流的作用,绝不是管理的作用。 我看余老师的文章,就是有这个意思。胡玉明教授认为余老师论文之首,当属此篇,我深有同感。 二、管理就是管理现金流。 财务管理管理什么,就是管理现金流。余老师明确地提出了这个观点,十分有前瞻性。1984年,《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索》。 财务管理不是管理企业,不是管战略,不是管核心竞争力,而是管理现金流,让现金流得到最优化的配置,这就是财务的目标。 现金流是企业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我们需要管理他,不能太多,不能太少,不但要达到一个平衡,还要有个预判。左右要平衡,前后要平衡。左右指报表左右,投资和融资要平衡,同时报表带有时间属性,前后也要平衡。 什么是艺术,艺术本质上就是一种平衡的美,一种协调的东西。财务管理目的就是使现金流能够平衡,然后去发展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 战略是驱动力,我们要使现金匹配战略。这个不能反过来,先战略匹配现金流。实践中就存在这个问题。许多企业现金流突然多,主要外部环境的影响,融资的影响,然后根据这个多少来决定战略,进行盲目投资,本质上就是现金流管理的失败,让现金流指导了战略。 对于财务而言,或者会计而言,确实也涉及到一些具体现金,但财务更多的一个系统信息。而对于管理而言,要抓的就是现金,通过抓现金,给企业的战略提供支持,控制风险。现金是一个牵牛鼻子的事。 对于投资者而言,要看报表,但对于经营管理者而言,更重要的是看现金。当然你作为投资者,也要站在企业家角度去看现金,现金是报表的一个重要部分。 余老师很早就提到了企业的偿债能力,提出了长短期债务要平衡的观点,这个我之前写了几篇短债长投的文章,我觉得都是对余老师观点的认证,历经几十年,依据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甚至是核心问题。(1947年-《论企业之偿债能力》) 其实我今天所做的投资,融资,所谓的资本运作,本质上都是现金管理,其核心就在于艺术的平衡。我做研究的内容,就是左边如何进行投资,右边如何进行融资。所谓的资,就是现金。资本市场本质就是现金市场。 理解这个内容之后,可以让我们工作更加聚焦,更加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如果我们认为财务是管成本,管毛利,管费用啥的,就小了,容易跟其他管理混淆,也发挥不出财务管理的价值。 三,会计是科学还是艺术 余老师在90年代就提出了行为金融学和会计的结合,我没记错的话,跟芒格提出的时间差不多,东西方两大伟人都有同样的观点,只是余老师的观点未经更大的宣传而已。 1990年,《试论现代管理会计中行为科学的引进和应用问题》 关于科学和艺术,余老师有专门的阐述,会计是科学还是艺术,我之前在讲估值的时候,也问过这个问题,估值是科学还是艺术,投资是科学还是艺术。 会计,估值,投资都是要以科学为基础的,只有这样才能进步。但本质上他们都是艺术,是与人打交道的,本质上是个工具,是服务应用学科,就要考虑到人的要素,就是哲学,就是艺术了。余老师也明确提出,会计更像艺术。要有足够多的知识消化这门艺术。余老师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跨越时间,本质还是其能够知识融通,辩证的看待科学和哲学两大学科之间的关系。 余老师明确提到,数学在会计中的地位,可以适当使用,但绝不能过度使用,会计尤其明显的人为属性,本质上不是自然学科,不能过度使用数学。今天我看到大量论文,尤其许多实践应用的文章,还在套一些数学公式,前面模糊的提出边界条件,中间假装精确的计算,得出的结论十分胆小,不敢应用。这种学术弊端,余老师很早就指出了,今天还是十分有效。 我们研究会计要考虑到整体和局部,这个余老师也明确的指出,任何事情都要站在系统上看。余老师提到了孙子兵法,讲了许多哲学层面的问题,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会计,而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余老师强调东方哲学,强调系统,强调平衡,这个认知是十分领先的。 2005年《管理与管理会计理论的几点新认知》 四、博采众长,学贯古今 余老师读了很多书,传记里说经常去晓风书屋买书,晓风书屋唤起了无数厦大人的回忆。 我大学时候读书不多,后来工作后一段时间,才开始读书了。传记里提到余老师最大的爱好可能就是读书了,不断地读各种书,提升自己的认知。实际上我看余老师的各种论文,也能看出来,他的许多思想没有因为时代变化而落伍,就是因为他读了太多的书。 余老师小时候读了很多中国的古文,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临终的时候,躺在病床上背诵一些名篇,还有什么方式能够如此清澈地跟人生做最后的告别呢?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余老师在文革的时候,没书读,他就读英文版毛主席语录,这个既学英文,也经得起审查。一个大师必然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不可能说只有一种文化。余老师英文好,不断看国际上的东西,才有国际的视野。掌握英语,了解世界,是我们到达彼岸的捷径。 对于大的宏观认知上,余老师方向把握得非常的准,体现在用词准确,思想前瞻,我觉得秘诀无他,就是包容的心态,广泛的阅读。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其内心世界上,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有怀疑余老师的内容是不是太学术了,会不会太过时了。我读完余老师的文章,感觉这些担心多余了。一个哲学家一定不会落伍的,一个理解了东西方文化的人一定不会过时的,一个读书多的人,真正读书广泛的人,一定不会太学术。 余老师留下的文章都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我读余老师的文章,感觉就是跟一位智者在交流。眼前会出现一幅画面,某天在芙蓉湖畔跟余老师探讨对会计,对人生的感悟,岂不美哉。 -全文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 黑ICP备2023000012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5-6 07:58 , Processed in 0.4257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