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窄版
用户名
Email
安全手机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首页
Portal
知识库
忘情谷
BBS
洞见天下
微信群
报告厅
千百度
新青年
商学院
藏经阁
雄企汇
数据库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网站工具箱
快捷发帖
深度行研
图表数据
搜索
搜索
热搜:
皮书
能源
环保
GPT
大模型
电子
大数据
互联网
教育
金融
地产
制造
钢铁
工程
保险
服务
公用事业
建筑
科技
健康
医疗
机械
半导体
碳
报告
商业计划书
智库
咨询
研究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file
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
忘情谷
›
休闲娱乐
›
国学经典
›
海外课堂上超八成是中国人,“反向留学”值得吗?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海外课堂上超八成是中国人,“反向留学”值得吗?
[复制链接]
yibanren12
发表于 2022-10-29 01:45: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站文档手机双击全屏观看效果最好!如需充值或代为下载服务,请联系微信lovefeige007
一间能容纳近百人的教室里,密密麻麻坐满了中国学生,甚至连授课老师也是中国人。不久前,路明非将这段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成为他有史以来发布的评论数最高的一条内容。
然而,这并非国内大学的上课景象,视频中的地点是英国的诺丁汉大学。路明非就读的会计金融硕士专业今年的学生人数在180人左右,其中约160名是中国学生,印度学生数量次之,约十多个,剩下的是英国本地学生。
这种现象被留学生群体戏称为“反向留学”。
今年夏天刚到英国的路明非,留学初衷是“混个文凭”。对于这一想法,他从不遮掩。
他也考虑过在国内读研,但摆在眼前的现实很残酷。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创下历史新高,较上年增加21%。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招生总数人数,2022年约为110万人,考研“上岸率”仅为24%。
路明非本科就读于国内一所三本院校,据他了解,该校的考研率仅为1%,“双非院校考研没优势,我想着也别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路明非身上带着点北方人的坦率和自信,他履历光辉,大学担任学生会主席和班长,考试成绩专业第一,得过国家奖学金和不少荣誉。出国留学便成为最优选项。
他的选校逻辑简单粗暴,“美国签证比较麻烦,澳洲学制长,英国就一年。”于是一口气申请了数十所英国院校。
排除个别学校的“水专业”项目之后,他还拒绝了几所较好的学校,担心自身的语言水平有限,“即使去了也听不懂”。最后诺丁汉大学的会计金融专业成为一个折中选项。
“反向留学”这一现象,与学校、专业选择有较大关系。
商科一直是“重灾区”。
森森对此深有体会。五年前,他在美国中部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攻读金融硕士专业,“整个专业40多个学生,有30多个中国人。”他回想了一下,印度学生人数次之,美国学生则屈指可数。
“我当时申请的时候,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号称全美第三多。”但这所学校录取的标准并不低,对标化成绩和过往实习经历都有要求。根据该校官网,森森就读的金融硕士专业在全美排名第七。
就读于澳洲昆士兰大学应用金融硕士项目的杜琛亦有同感,他已记不清这个专业的具体人数,但“中国学生最多”是最直观的印象。
杜琛在上海一所211高校读了四年国际经济贸易本科专业。“万金油专业,什么都沾点边,但都不精。”
他如今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还是大学期间,股票市场正值牛市,证券课的老师鼓励班上同学“有能力的都去炒股”。杜琛对金融业的兴趣最早起源于此。
受困于金融行业的求职门槛高,清北复交的本科加上国外顶尖大学的学历只是一张“入场券”,对于当时的杜琛而言,进入这一行想都不敢想。
本科毕业后,还处于迷茫期的杜琛去了一家新加坡制造业公司在上海的分部,担任工程师一职。“类似于销售工程师,也需要技术支撑,但和我的专业完全没有关系。”
在外企工作,上下班很规律,但杜琛对工作内容实在提不起劲。一年后跳槽旅游自媒体,他再次感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最后他萌生了出国读书的念头。
在各大商科硕士项目被中国学生挤满的同时,一些海外院校的传媒专业也遭到中国留学生“入侵”。
一位正在英国利兹大学就读传媒硕士,自称曾是湖南卫视编导的用户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所在的专业共30个学生,其中27个是中国人。“一回头以为自己进了新东方大班课。”
这并不意味着该学院来者不拒。利兹大学传媒学院的八个硕士项目均对中国院校申请人设置了门槛,只有在官方公布的院校名单上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
这份公开的院校名单显示,中国大陆共有197所高校入围。
“由于我们收到的申请数量巨大,因此只能提供名额给那些在名单上的中国院校申请人。任何不在此名单上的院校学生申请将会被拒绝。”利兹大学解释称。
老牌传媒院校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传媒硕士项目也涌入大量中国学生。
南加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最新公布的2022年秋季硕士研究生数据显示,传播管理专业共有150名硕士入学,中国学生就有91名,占比60%;数字社交媒体、全球传播专业分别有99名、62名新生,中国学生占比分别高达76%、68%。
除商科外,据路明非观察,学校的一些社科专业里中国学生人数也过半,“我们学校工科专业的中国人也不少。”
长期以来,中国留学生数量在国际学生中始终居于首位。
美国国际教育学会发布的Open Doors数据显示,在2020/2021学期中,中国和印度学生占53%。中国依然是最大生源国。在美持F1学生签证的中国留学生总计31.7万人,印度学生16.8万人,仅为中国留学生的一半。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近日也公布了其最新中国留学生数据,人数创五年来新高。本学期注册在读的中国学生共5859名,仅次于2017年5932人的历史峰值。
英国一年制硕士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并非香饽饽。
一位曾在外企有十几年招聘经验的HR透露,早年间,她曾为公司招聘管培生,该岗位第一年可以在英国总部工作一年,“是个非常不错的机会,”但看了一圈简历,也面试了几位英国高校毕业的硕士,她还是没有挑到合适的候选人。
面对社会对英国一年制“水硕”的看法,路明非对此并不认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他认为,如果没有英国硕士学习的亲身经历,就缺乏真正了解。
不少英国学生学习起来也有股“狠劲”。“有的甚至可以连续一整天上课,中饭就随便对付一口。”路明非称。
尽管路明非感觉当地的中国留学生“太多了”,但常去的一家中餐馆的老板却察觉到,过去两年,这个小城里的印度面孔越来越多了。
英国内政部数据显示,在截至2022年6月的一年里,英国政府向印度留学生发放了11.8万张学生签证,较2019年增加了8万张。这是自2011年以来印度首次超过中国,成为获得英国学生签证数量最多的国家。
路明非发现,印度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发言积极,“英语算是他们的母语,回答问题很快,答的内容也很多。”但中国学生多数比较沉默,只有个别学生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才会发言。
印度留学生也有自己的圈子。这学期的一堂课上,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路明非曾尝试找几个印度学生,却遭到了婉拒,对方表示,需要问问其余几个印度同学的意见。
在中国人多的专业中,一个小组里全是中国面孔的现象并不少见。
在昆士兰大学就读期间,杜琛更倾向于组员都是中国学生。他对印度学生带有一丝刻板印象,觉得他们爱吹牛,经常迟到。他甚至遇到过一次小组作业时,印度组员“放鸽子”。
“临近截止日期了,发现他还没开始,提醒了之后答应‘马上做’,但最后内容还是空白的,我们就帮他做了。”杜琛说。
刚到布里斯班时,杜琛曾短暂感到孤独。在国内他有稳定的社交圈,但在异乡,除了同学和室友,他一度担心自己的社交圈太过单调和狭窄。于是开始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圈去社交。
通过各类同城活动,他认识了一些国际学生,彼此也都聊得来。同时,他也意识到,留学在外,所处的社交圈并没有高低之分。
但由于成长和教育背景差异,杜琛认为,中国学生很难真正融入外国人文化。比起强行融入,他更认同“怎么舒服怎么来”,待在中国人圈子里也不是件坏事。
从昆士兰大学毕业后,杜琛还是没有进入金融行业。“太看重背景了。”他曾面试过一家知名证券公司,败在了最后一轮面试。他发现,一起毕业的同学里,只有家境显赫的,才获得了这个行业的入场券。
谈及毕业后的职业规划,路明非很明确打算回国发展。有一纸研究生文凭后,他希望能够进入老家的国企。
森森回国后,进入一家国企工作,工作第三年,他意识到稳定的生活状态并非是自己追求的,于是在去年申请了美国一所顶尖大学的转码项目,并成功录取。在即将到来的冬天,开启新生活。
(文中路明非、杜琛、森森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刘光博
【声明】本站官方已审核发布资料均系官方通过公开、合法、收费渠道获得,网友自行发布资料平台只提供审核职责,资料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2411977441@qq.com),如对资料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个人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政策解读
Copyright © 2008-2023
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https://www.cnxiongqi.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风格购买及设计联系:13450110120 15813025137 QQ:21400445 8821775
Powered by
Discuz!
X3.5 技术支持:
克米设计
|
黑ICP备2023000012号-1
|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