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陪伴你成长的商业地标是什么?供销社、百货商店、商业综合体……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近日,#女子路边发现80年代供销社#的短视频在网上受关注,那久违的怀旧感,让网友们纷纷开启回忆模式。
图源 天目新闻
这是一家于1981年建成的供销社,到现在还在正常营业。该女子表示,进去的“味道”,都是小时候的“味道”。附近的村民还可以买打火机、买酱油,打醋、买饺子皮,消费金额基本上就是一块钱、两块钱。
网友表示,仿佛穿越回80年代。路边的供销社,让网友们纷纷回忆起童年时光:糖果、红头鞋、雪花膏、春节的鞭炮,以及“暴露年龄”的交公粮……
有网友表示,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上个时代的“购物天堂” ——供销社
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靠统购统销,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金字招牌”无人不晓。
今天“90后”、“00后”们或许大多已不知供销社为何物。
但对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农村生活的人来说,供销社能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售卖农副产品,曾是他们离不开的地方。
在很多地方,供销社是当地唯一的“购物天堂”。
天津市南郊区供销合作社小站第三经理部供应各种百货。(《大公报》记者摄于1956年4月,中国照片档案馆稿)
供销社的三尺柜台,仿佛魔术师手里的百宝箱,要什么有什么。
在大人眼里,有生产用的农具、种子、化肥,有生活中必需的油、盐、酱、醋、茶;在孩子眼里,有诱人的新衣服、玩具、糖果、小人书……
一名供销社老职工说,“买东西的人总排着长队”,谁家里要办喜事, 还得早早跟售货员打招呼备货。
“这就是时代的印记”
“这个是缝衣针,这个是大皮箱、大藤箱,这里的都是国内外的热水瓶、饼干箱、瓷器、木器、陶器、玻璃器盆、烟盒、书籍……可谓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我老婆说像一个旧百货商店……”在宁波余姚,今年65岁的谢新华对自己的收藏品如数家珍。
谢华新收藏的各种饼干箱。图源 姚界客户端
工作之余,他喜欢收集一些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老物件。“最开心的一件事,是2008年,我在大上海淘到了一只慈溪产的铝壳热水瓶。”
谢华新说,看到这只书有“庵东供销社奖八二年上半年先进工作者”的铝壳热水瓶时,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上海知青,在庵东基础农村辛勤工作,然后又回到了大上海的情景,“这就是时代的印记。”
谢华新正在介绍2008年在上海淘到的一只慈溪产铝壳热水瓶。图源 姚界客户端
“给年轻人看看, 还有过这么一段历史”
近日,粮道山18号,吴山脚下的杭州博物馆时逢馆庆,现场也展出了不少杭州人记忆里的老物件。
一块陈列在展示柜里的“西湖肥皂”受到关注。这个藏品来自于杭博推出的“百万收藏”计划藏品征集活动——计划用10年时间,向杭城市民征集100万件1912年以来的老物件。
西湖肥皂。图源 都市快报
肥皂的捐赠人叫潘建国,1952年出生在杭州。他捐赠的肥皂,一套三件,都是20世纪60年代东南化工厂产的。
潘建国说,在那个凭票供应肥皂的年代,家里每个人只能分到一整块肥皂里面的一半,当时找了供销社的朋友,买了一些肥皂,放在纸箱子里,一直留到现在。
“比放在自己家里有意义,可以给年纪轻的人看看,还有过这么一段历史。”潘建国说。
民国毛源昌眼镜(周兆徵先生捐赠)。图源 都市快报
网友们纷纷分享家乡的供销社
微博上,#女子路边发现80年代供销社#话题获1.1亿阅读,网友们纷纷分享家乡的供销社,有的供销社比“爸妈”年纪还大。
供销社 “金字招牌” 的今生
偌大的中国农村,靠着供销社的“统购统销”运行了几十年。供销社“一手托两头”,在稳定物价、调控物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市场经济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供销社不再是农村“唯一”的“百货超市”,渐渐淡出了百姓视线,好像“消失了”。
资料图。中新社发 郭志华 摄
但其实,供销社并没有完全远去。1995年出台的《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要求,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如今,各地供销社能够让村民就近购买消费品、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提供农业生产、养老幼教、合作金融、文体娱乐等服务,促进乡村发展。
资料图:浙江省农科院、武义县供销社、武义县农商银行和王宅镇吴山下村党支部“抱团”成立“四帮一”共富联盟。图为航拍武义南部山区西联乡乡村风貌。朱谢旻 摄
今年7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表示,上半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销售总额达2.9万亿元。
同时,在全国各地,不同时期建设的供销社,也成为了人们旅游打卡的好去处。
打卡1977年的漠河供销社↓
1975年的东方红供销部↓
与此同时,年轻时尚的网红元素点缀乡村旅游,供销社也展现出服务乡村的新业态。
在杭州富阳,老供销社变身时尚文艺打卡地,打造近千平方米的文创空间↓
1号良仓。图源 富阳新闻网
1号良仓的前身是富阳供销合作社在回春路的老旧仓库,变身后将文化创意创新融入精致农业,激活城乡融合共富。
“希望文化创意和有机生活能够带动富阳传统产业发展振兴。”1号良仓负责人余建国说。
1号良仓。图源 杭州市富阳区融媒体中心
在温州洞头的大长坑村,供销社等老建筑被修复成为怀旧的场所,老电影院改造提升为星级文化礼堂↓
庄城成 摄 大长坑村是长坑水库所在地,虎皮石屋,古村风貌犹存。物质紧缺的年代,电影院、供销社都在该村,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
商贸的发达使该村风貌有别于传统渔村,凸显了特定年代的印记。如今,该村也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在丽水古堰画乡,微改造后开业的画乡供销社,吸引游客驻足↓
古堰画乡景区老街 江滨路70-72号 图源 丽水文旅
老式杆秤、搪瓷茶杯、黑白电视、西湖牌缝纫机……好多已经“绝版”的老物件,妥妥的大型回忆杀。
回味小时候几毛钱的零食,沉溺在老式黑白电视的你我他……这里的每一个老物件都带着情怀,文旅融合焕发全新生命力。 有关供销社的回忆“偷袭”你了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 分享你的故事↓↓
来源:央视网、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新闻网、姚界客户端、都市快报、温州文旅资讯、丽水文旅、杭州市富阳区融媒体中心等综合。 编辑:张丹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