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继续聚焦 " 总书记的牵挂 "。2017 年 1 月 24 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北县,踏着皑皑白雪进入小二台镇德胜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他嘱托当地要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此前,《焦点访谈》曾报道过德胜村依靠发展微型马铃薯脱贫的故事。这几年来,村庄越来越漂亮,村里的产业也越来越多,还吸引了大学生回乡发展。我们现在就到德胜村看一看。

河北张北县德胜村党支部委员徐亚茹:" 引起很大反响,很多村民都参与到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因为现在除了可以利用它作为一些建筑类院校的课题,后期可以根据各自的风格装饰成民宿,尤其是在研学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今的德胜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 2 万元,产业兴旺。1997 年出生的徐亚茹是德胜村的党支部委员,2017 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德胜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当时就去过她家。那时候的德胜村还是个坝上深度贫困村,村民们住着土坯房,漏风漏雨,道路泥泞。在徐亚茹家,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他强调要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这些嘱咐的话语徐亚茹言犹在耳。
徐亚茹:" 我们以前因什么穷,现在因什么富,以前因为风沙大、光照太大,造成我们不好发展农作物,人们靠天吃饭。当时总书记说要因地制宜去发展,扶真贫、真扶贫,探索出自己的一套有效的发展路子。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发展风电和光伏,从而形成了新能源产业。"

春节来临,村民陆金旺正和居民们一起炸传统小吃,他家是二层楼房,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过去,他还是个贫困户,种着几亩薄田,每年过年的时候也是他最发愁的时候。
河北张北县德胜村村民陆金旺:" 靠老天爷吃饭,风调雨顺了也够个吃喝,够个开支。一到过年过节,尤其孩子住校回来的时候就发愁了,孩子走的时候拿钱,得提前准备钱,过年过节给孩子们换衣服都没钱,就是靠亲戚朋友借点,维持生活。"
后来,陆金旺家又遭遇了一次重大变故,妻子不幸罹患疾病离开人世。最难的时候,陆金旺借了 3 万多元外债。
陆金旺:" 那会儿我养两头牛,她得了病以后,看了三四年病,把牛都卖掉了。那更雪上加霜,又要看病,孩子们又要念书,还要维持家庭生活,那时候更不容易,想着就后怕。"

河北张北县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2017 年,总书记来我们村调研以后,特别是开座谈会的时候,总书记强调,基层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集体做项目做产业,带动村民经济。有个 5 万千瓦的农光互补项目,当时我们认为这个项目是拉动农村经济的一个好项目。"
德胜村认准了坝上地区日照时间长、风力足,很适合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决心要把这个 " 阳光产业 " 做大。
通过光伏项目流转土地,陆金旺一次性收到了 11 年的土地租金,解决了家里的燃眉之急。自 2017 年起,这些 " 铁杆杆 " 让他拿到了光伏、地租和打工的三份收入,加上其它劳务,如今陆金旺每年稳定收入 5 万元以上。2017 年开始,依靠扶贫政策,村里还拆掉了破旧的平房,给村民们建起了漂亮的二层楼房。
河北张北县委书记李鹏举:" 新能源非常可贵的一点是就地消纳,实现了就地消纳,新能源的发展将潜力无限。所以这两年我们在推动农村这一块儿的就地消纳,给老百姓带来了非常大的增收,全县 366 个村所有的村庄都达到了 10 万元以上,有的像德胜村有 100 万元以上的集体收入,光伏收益占了非常大的一块。每年综合收益在 1.5 个亿以上,解决了张北县一共有 64000 多名脱贫群众的基本收入问题,资产性收益分配非常高,所以这个产业我们叫它‘铁杆庄稼’。"
除了产业发展,总书记牵挂的还有村里的民生保障。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村民徐学海家考察时嘱咐当地干部,要深入研究因病致贫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帮扶措施改善民生。如今村里产业发展越来越好,脱贫群众的社会保障也更加牢靠。今年 80 岁的村民徐祥前些天身体不适,经诊断后为肺气肿,住院治疗了十几天,总共花费了 6000 多元,个人实际支付 900 多元。

李鹏举:" 党的二十大关于低碳这一块,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包括农村发展的方向,促进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也是我们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域需要践行的。"
现在德胜村已经蹚出了一条低碳发展的新路子。除了低碳建筑、低碳能源,这几年村里已经开始发展更多的低碳生态农业。村民王登云正在工作的一个养猪大棚就是德胜村新发展起来的低碳农业之一。
徐亚茹:" 我们讲究的是低碳循环农业,因为猪生活的环境是在铺满秸秆的发酵床上,我们会定期喷洒一些微生物菌液,菌液会迅速分解掉猪的粪便,从而达到零排放,整个发酵床我们也会把它翻出来,然后运用到我们的种植基地里,然后再做育肥,帮助种植作物进行生长,种植作物的秸秆又可以铺设在猪圈里,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养殖大棚产权归集体所有,交给企业经营。王登云前些年在外打工,漂泊不定,这两年回村后来到养殖大棚给企业打工,每月稳定收入 4500 元。

叶润兵:" 通过公司引进先进技术来咱们这实施项目产业,通过这几年时间,效益不断扩大,产业越做越好,村民们的务工市场越来越大,打造低碳产业的标杆,打造一个清洁干净的新农村。"
塞外坝上,德胜村安居乐业,向阳而生。德胜村不仅仅在 " 种太阳 ",也在种下乡村振兴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