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科幻片,厉害了。
前有《流浪地球 2》票房破 40 亿;
后有《宇宙探索编辑部》口碑狂飙,16 万打出 8.4,其中八成的人都给出好评。
讲真,这还是以前那个没人敢拍,萎靡不振的 " 科幻题材 " 嘛?!

一个是技术流,一个是软科幻。
片中,取代看起来很贵的特效、震撼大场面的是,伪纪录片的镜头和无厘头的故事。
《宇宙探索》编辑部主编,经过多年研究后,终于接收到了外星文明的信号。
在查明信号地点后,他率领几个伙伴一行人,前往一探究竟 ......
看到最后,宇宙的尽头是爱,是寻找生命的意义,溢出屏幕的浪漫与深情。

尤其全员 " 神经病 " 的设定,让电影院的笑声此起彼伏。
比如主编用电视天线接受外星信号,脱口而出一句名台词——
这不是普通的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没一个正常人?
不不不。
眼镜店老板秦彩荣是 " 幸存者 "。



同时,也让人知道了饰演秦彩荣的艾丽娅。
刚看过《有风》的朋友都知道,艾丽娅的演技是多么自然,以至于 " 民间 " 已经给她预定了奖项。

提起艾丽娅的名字,90% 都不熟。
可我告诉你她是《大宅门》里的玉芬,你一定知道。
想当年,白玉芬是厂长在剧中最喜欢的女子之一。
相比黄春的贤淑、杨九红的娇媚,从小跟随二奶奶长大的玉芬,身上有股子干脆爽快的辣劲儿。

在外面,她少奶奶的气势更是足足的。
比如七爷在济南的当铺里受了气,玉芬便带着他再次登门。
只见她迈着大步,吆喝一句 " 有喘气儿的没,出来一个 ",当铺老板听了立马低头哈腰出来接待。


当然了,女强人也有柔软的一面。
当她看到老七和媳妇住在又小又破的 " 猪窝 " 里,心疼地都要哭出来了。
可以说,玉芬这个角色被艾丽娅彻底给演活了。

像是《二嫫》里的农村妇女二嫫。




而回顾她的演绎之路会发现,艾丽娅最早连台词都不会说。
现在的艾丽娅,在影视圈的成绩称得上星光闪闪。
30 岁获金鸡奖最佳女配,3 年后又摘得长春电影节影后,之后又 3 次提名金鸡影后。
但说起她能入行,只能说是命运使然。

直到后来被老师推荐学舞蹈,偶然进了内蒙古歌舞团。
正当她以后这辈子都要在这扎根的时候,又是经老师建议,她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考上学是第一步。
艾丽娅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普通话。
对于从小就说方言的她来说,刚到北京连沟通交流都是问题,更别提背大段的台词,再赋予感情给讲出来了。
为此,艾丽娅没少费工夫。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艾丽娅之所以能成为演员,热爱占一半,认真占一半。
" 对电影的爱时常让我忘我,我想只有爱意能够让人坚持长久地做一件事。"

她人生第一部重要的电影《二嫫》,那时她刚 30 岁,就要蓬头垢面,穿着破花袄,演个没文化的村妇。
二嫫是个干家子。
当丈夫落下病根干不了重活,她便扛起了养家的重担,靠卖麻花面维持生计。



是的,她样样儿都亲身上阵。
包括导演觉得无碍的喝水镜头,她也是连干三大碗,直到拍得效果满意为止。
值得一提的是,这番苦工让她在那年的金鸡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
同样的细腻、生动,在《有风》的凤姨身上再次体现地淋漓尽致。
随手举例就有她当客服那段,非要和客户斤斤计较的样子,就像是上一辈穷怕了的人,浪费一分一厘都要肉痛。

这般措辞,搁谁都不会高兴。
而艾丽娅听罢,则语气温和地纠正" 我不是新面孔了,我都拍了近一百部戏了。"
其实,可以理解,艾丽娅拍过的戏不少,角色百变,而除了演戏,关于她的消息几乎为零。
她没有社交平台,不做直播。
不拍戏,她便回归家庭,是平凡的母亲和妻子。
仿佛,她和娱乐圈是有隔阂的。
她可以为了送女儿上学,放弃去国外领奖;
她上节目,参加活动,面对镜头仍会害怕和紧张。
正如艾丽娅说的——
演员是有一个角色挡在你面前的,你正视它的存在,但是你不追求它的存在。
是的,对于她来说,演员是一份职业,是她终身的热爱和追求。
离开片场,她才是艾丽娅。
她希望观众看到的是角色,而不是艾丽娅。
这个名字不重要,更不需要被人记住。
不得不说,戏骨就是戏骨。
真心希望年轻演员们都能够懂得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