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窄版
用户名
Email
安全手机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首页
Portal
知识库
忘情谷
BBS
洞见天下
微信群
报告厅
千百度
新青年
商学院
藏经阁
雄企汇
数据库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网站工具箱
快捷发帖
深度行研
图表数据
搜索
搜索
热搜:
皮书
能源
环保
GPT
大模型
电子
大数据
互联网
教育
金融
地产
制造
钢铁
工程
保险
服务
公用事业
建筑
科技
健康
医疗
机械
半导体
碳
报告
商业计划书
智库
咨询
研究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file
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
忘情谷
›
办公助手
›
云上学院
›
“现在还有人会拼了命去考研吗?”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现在还有人会拼了命去考研吗?”
[复制链接]
涉江芙蓉
发表于 2024-9-9 00: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站文档手机双击全屏观看效果最好!如需充值或代为下载服务,请联系微信lovefeige007
☆ 周末的晚上,我们随便聊聊。
☆ 周五晚上开了一场很长的直播,虽然只是喝了一小瓶酒,但快下播那会有了点微醺的醉意,感觉从24:00到1:20这段时间里乱七八糟聊了很多,聊了背书,聊了新传考研这件事。最近似乎在很多地方,和很多人反反复复聊到新传考研,聊到它的变化,聊到我们自己的变化。我在聊到2017年我的考研,2020年之前我的生活和学习时,我会用很多“积极且浪漫”的词汇去形容那时的一切:实习没有那么难找、努力真的会有回报、每天不想别的就只管蒙头学习,去体验一切未知的和有趣的事情,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但在聊这一切的时候,我也反复强调“社会环境不同了,时代也不同了”,所以个人的经历已经不再具有足够的参考性。
☆ 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其说是突如其来的,倒不如说真真贴上了那句“温水煮青蛙”的说法,我们都是青蛙,在这口巨大的锅里慢慢失去了活力——不再跃跃欲试、不再挣扎、不再往外跳、不再试图找到一些新的可能或者生机。
☆
“算了吧”代替了“我必须”,“不配得感”代替了“理想主义”
。那些口号里喊的“意义”“价值”“理想”“旷野”干瘪又尴尬,因为只要正经在社会中找过工作、考过试、独立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生活很难,不确定感随时随地会降临,压死骆驼的稻草永远都还有下一根,下一根,下一根。
✴︎
Cheers!!for fucking life.
当我们不再追求意义✦
只想要好好活着✦
@TuTouSuo ™️
我从不在任何时候回避自己是一个绝对的乐观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这个现实。这种明确且稳定的自我认同,会让我在听到诸如“哪有什么意义”“好好活着最重要”“谈追求这种事情太虚无飘渺了”“得过且过能走到哪里算哪里”时,都会本能性的反驳:不是的,不应该是这样的。
不是这样的,生活没有“正常”和“应该”,它本就应该有无数的可能、无数的意外与未知构建起来。但当我自己的生活真的充满了“无数的意外和未知”之后,我才猛然发现原来意外和未知也分为“好的意外”和“坏的意外”。抬眼望向天空时玫瑰色的晚霞或者云层后的彩虹是意外,但一般这种“意外”更多的被形容为“惊喜”;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去做了某件事,但最终事与愿违也是“意外”,但这种意外通常被形容为“悲剧”。如果把“惊喜”和“悲剧”都统一的用“未知”和“意外”来包装一番,我不懂这到底是诗人的狡猾,还是文人的乐观主义。
很显然,我们暂时做不了诗人,也不是文人和艺术家。
我们只是这个社会中一棵浮萍或者苇草。所以在社会环境足够积极和足够向上时,当风往上吹时,我们得以轻飘飘地浮在空中,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和安排,意外都是惊喜,未知也是旷野。但当风开始往下吹,甚至没有风时,我们就只能紧紧的贴在地面上,被压的很低很低,飞不起来、喘不过来气,也改变不了什么,意外都是悲剧,风吹雨淋不再是风景,未知意味着不安全感,只能顺着大众的方向“苟住”。
“苟住”这个词在当下被提到的频率越来越高。
具体来说,就是“犬儒主义”,就是“像狗一样”(没有不尊重狗狗的意思)。再具体一些,就是抛弃外在的物质性追求、抛弃所有无意义的虚无追求,拒绝思考,但也并不麻木,拒绝随波逐流,但也做不到独善其身。想要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根倒刺,对所有世俗的标准不屑一顾,但有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最后的结果便是“看也看不顺眼,打也打不过”,最后所有的愤懑和不爽都化成一股子长长的浊气缓慢的吐出:
“算了”。
“算了”不是妥协,是无力。是悲剧一样的意外反复反复在生活中上演时,人被折磨到精疲力尽的无力。但这里最可怕的问题,还是“时代变了”。在过去三十年的集体主义时代里,大部分的“悲剧”都足够“大”,足够“天崩地裂地动山摇”,人们坚信除了这种“会冲击到所有人的大悲剧”以外,生活本身就是变化无常且并非一帆风顺的,所以一切意外都可以被和解和接纳。但在当前个人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集体意识在消散,个人性的意外和悲剧被无限放大,放大成了大多数人不能承重之重——这背后有几点原因:
其一,是社会参照系的变化。曾经的社会参照系是以“身边社会”为核心的小圈子参照系。段义孚教授在社会地理学中提到一个观点,他认为地理的贴近性也会带来身份和阶层的贴近性,社区和社群的聚集往往不会跨越太大的社会层级——简单来说,普通人和普通人住一块,富豪们和富豪们住一块。正是因为前互联网时代,社会参照系都是邻里、街坊、亲戚、朋友,相同社会阶层与社会身份的人,因此家长里短的生活困苦大多相当,于是“没事,都这样过来的”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解药。
但现在不同,新的社会参照系变成了社交媒体,社交媒体不是贴近阶层,而是放大阶层——人们难以想象的美好生活被社交媒体妥帖的排列组合呈现在了大众面前,于是“没事,都是这样过来的”变成了“凭什么”,羡慕会变成嫉恨,自己生活中的小小意外,在别人精致的生活之中显得如此狼狈。
就像“考研失败”“秋招被拒”“保研失败”“找不到工作”“面试了几十家公司无一意向”“粉领毕业月薪三千”这种一地鸡毛,在“全额奖学金top3硕士”“30岁福布斯榜”“创业月薪七位数”“做自己的大女主”面前,什么都不是。
其二,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变化。包括平克在内的许多历史学家与政治学家都论证了,自从冷战结束之后人类历史进入到了几乎千年难遇的漫长的和平之中。虽然局部冲突仍存在,但“和平”带来的是飞速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全球化,还是互联网的发展,还是我们恰恰好处于世界发展最飞速的国家之一,有幸在我们熟悉社会、理解社会的年纪见证了经济腾飞的最快十年。这一切为我们这一代人,也包括上一代人预设了一种乐观主义的立场:“一切都会越变越好”“国家会变好”“生活会变好”“我们会拿到冠军”“我们从未失败过”。一旦带着这样的预设在2022年之后再走进社会便会发现,美好的想象如过眼云烟,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高速的发展之后必然有反噬、冷静、转型、调整期。漫长的历史之中,我们遇到了一次偶发性的爆发增长,又重回历史的必然中,但不幸就在于,大多数人把“偶发”当作了常态,却未能察觉。
于是”一切都没有意义”的小人物感越发凸显,以前说“普通人的生活里是烟火气和生活气,现在才知道普通人的烟火气和生活气里容不下哪怕一分一毫的意外和失败。
于是便开始说:“算了”。
算了,不逼自己了。
算了,不行就换一个。
算了,考不上就考不上。
算了,自己最重要。
算了,先把今天过好吧。
算了,活着就行。
人人都自嘲为自己牛马时,社会就成了平等地把每一个人的理想、志气、思考和期待磨碎的磨盘。
周天晚上,随便聊聊。
周一又是新的一周。
Lumos!lightening!
「400+秋日答题班(魔法部) 」
言灵魔法正在启动
你会成为优秀的研究生
☆☆☆
Stay in the bubble
「新传考研名词解释(25修订版) 」
上册:必背300词与答题应用方法
下册:900个新传考研关键知识点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去更大的世界 做更有趣的人 」
打工人酒醒时间:9:00-21:00
【声明】本站官方已审核发布资料均系官方通过公开、合法、收费渠道获得,网友自行发布资料平台只提供审核职责,资料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2411977441@qq.com),如对资料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个人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机构研报
Copyright © 2008-2023
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https://www.cnxiongqi.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风格购买及设计联系:13450110120 15813025137 QQ:21400445 8821775
Powered by
Discuz!
X3.5 技术支持:
克米设计
|
黑ICP备2023000012号-1
|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